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词汇语用视角对词类活用进行研究,并通过关联理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表明,词类活用具有语境依赖性,词类活用是由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百科知识等才得以被理解。本研究对增强词汇语用学的阐释力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理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寻常词语铁成金--谈谈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典活用是寻常词语艺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语法现象,属语法范畴,在现代汉语中是修辞现象,属修辞范畴。进而描写了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分析了其独特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殊的语境中监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研究当中有人过于宽泛地理解和诠释词类活用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本的语法功能,临时充当其他词语及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作为一种重要语法在文言文中应用比较常见,有名词动用和形容词动用几种用法,然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则不能作状语。因此要想灵活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就要辨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者的区别,本文首先区分了词类活用及词的兼类,然后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和修辞的关系,指出词类活用既是一种语法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修辞现象,只有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词类活用的作用,才可以说是全面地、实质性地认识和把握了词类活用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阐述了语类活用的修辞效果及辞格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一) 词类活用是汉语语法的特殊现象,在古汉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把这种现象称为“假借”。明确地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研究的专门术语,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陈承泽写于一九二二年的《国文法草创》。该书把词类活用分为本用的活用和非本用的活用两大类。本用的活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在如今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开封方言中有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可以说是开封方言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继承。开封方言中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为动词等。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词类活用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词类活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语法综合现象,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方面;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理论前提是“词有定类”;考察古代汉语中的活用现象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材的改革,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比重加大了.文言文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死记硬背例句的办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点,结果收效甚微,测试时多数是设计加估计去完成。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不同.辩识这些不同,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用学生较熟悉的现代汉语的语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发现比学生死记硬背例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上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与转类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同一现象。实际上,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包括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等,把这些现象归为一类在研究或教学中加以强调能更好地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转类是汉语运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其进行归类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这种手段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只有从语法和修辞两个角度去认识、把握词类活用和转类的概念和功能,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把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和现代汉语的“名物化”问题如出一辙:“名物化”理论是参照印欧语体系而抹杀了现代汉语自身特点的产物;“词类活用”说则是参照了现代汉语体系而抹杀了古代汉语(文言)自身特点的产物。某些词的固有的功能属性特点为我们认识“词类活用”说提供了认知上的依据。我国的语法传统是“让语法学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服务”。“词类活用”说正是这一传统的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运用谓词中心法。着重考察谓词与各种相关成分的关系,从句子成分的语法地位和语法作用出发,在语言结构规律的凸显中研究语言现象,可以快捷有效地解决词类活用、虚词语法、以及古文标点等教学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可从信息论的角度进行新的解释,即人们在表达时,选取语言结构中信息量大的词语,而省略常规结构中信息量相对小的成分,从而最终在句法层面形成不同寻常的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它在句中的用途也是相应确定的,但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名词的活用不仅常见,而且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很不一样,在名中充当谓语或状语中,其词性即发生变化,活用如运词,形容词或副词,其活用情形有两种:一是用作动词,其活用规律有八种;一是用作状语,其活用规律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成语的结构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深入认识汉语组合的规律。以“一”字开头的四字格成语结构关系复杂性的特点在成语系统中很具代表性,其内部结构形式和语法关系复杂多样,外部句法功能和组合情况灵活多变,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互相制约和影响。要解决成语结构分析的难题,需坚持顾及语源、参考语义、考虑词性、着眼构型等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16.
汉、英语言在不同语域中词汇的转义是灵活、生动的,有十分广而深的内涵,特别是在一些特殊背景语域中,它们的实际语义较原义相差甚远。当然,由于汉、英语言独有的特点,这两种语言的转义现象就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中文词性比较固定,而英语则较灵活,英语词义范围更宽。因此,语言学习者除掌握语言的音、形及普通意义外,还必须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其特殊语域下的意义变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通过实证调查,探究新疆高校维吾尔语专业汉族学生汉语口语中的维吾尔语化特征,力求探索引起语言变化的内外成因和潜在机制。研究表明:新疆高校维吾尔语专业汉族学生汉语口语的语法中出现了大量的维吾尔语化特征,语言的直接接触影响是其主要外因,语言模式的竞争是其主要内因。  相似文献   

18.
报纸语言使用不规范的产生,既有“大气候”的“外因”,也有大学生个人的“内因”。其根源是“大学语文面临边缘化”。解决的对策是把规范使用语言的意义提高到“保卫汉语”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大学语文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采取措施改变“在教育内容上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缩略语是各种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为了便于使用,人们尽可能使语言简便,因此近年来缩略语在各种语言中迅猛发展,俄汉语当然也不例外。俄汉缩略语的构成是有一定原由的,文章主要从语言外部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两大方面来分析它们的构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报纸语言使用不规范的产生,既有“大气候”的“外因”,也有大学生个人的“内因”。其根源是“大学语文面临边缘化”。解决的对策是把规范使用语言的意义提高到“保卫汉语”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大学语文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采取措施改变“在教育内容上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