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蕾  成青华  刘菁 《当代传播》2001,(5):56-59,47
记者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记者必须具备特定的个人及职业修养。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知识、新科技等方面信息的需求如同时刻不能离开空气一样。作为专门为人们提供信息的记者,其工作无异于提供空气,至关重要,能否保证空气的新鲜、洁净,取决于记者自身的修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记者既要对当时的人负责,也要对以后的人负责,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其自身的修养。记者背靠强大的社会舆论,拥有一种无形的威慑力量,被称为“无冕之王”,能否善用手中的权力,还是取决于其自身的修养。那么,记者究竟应该具备…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眼下,新闻界出现一股浮躁之风,新闻粗制滥造现象比比皆是,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媒体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还会出现一些张冠李戴、捕风捉影,甚至是子虚乌有的新闻,引起公众哗然。这些粗糙新闻、不实新闻缘何能通过层层把关,现身媒体?编辑该如何把好第一道关,维护好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笔者认为:作为媒体第一道把关者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西游记》中二郎神那样能辨别真伪、洞悉表里的神眼——“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4.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电视节日主持人的地位是很崇高的,认为他或她代表着电视台,他或她就是电视台的象征、化身。这些年来,我国的电视事业,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观众的化层次、审美水准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主持人的学识、风度、仪表、谈吐,一言一行,都关乎电视台的形象与影响;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主持人,不仅能够提高他所主持节目的收视率和知名度,而且可以提高电视台的威信,加强传播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期刊要继续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期刊的质量,而期刊编辑则要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完成好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应有的学术修养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现代出版》2002,(2):57-58
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中介,是一种科学的奖励系统,表达了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承认和肯定。但学术期刊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这种评价作用是由学术期刊的主体(学术编辑)来实施的。学术编辑的主体性,主要是职业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作用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过程。学术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正常的科学研究只是起到一种保障作用,杜绝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环境,却不能提升和繁荣学术研究;而学术编辑的学术思想修养这种主体性,事实上成为了学术期刊评价和组织科学研究的能力,它对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强化自觉学习意识众所周知,做记者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常年处于奔波采访的体力消耗,和加班加点、赶稿子的脑力劳动双重压力下,一天下来,常常是筋疲力尽。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中,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众多记者新闻工作中的一种缺失。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编采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是目前新闻报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侯诚 《新闻知识》2001,(1):33-33,25
有人说搞新闻工作的人知识面都比较宽,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理论上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一项基本功。同时要热爱新闻事业,熟悉新闻业务,提高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报纸工作的新闻干部,既要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又要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有比较“杂”的知识,要求比别人更多懂得一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东西,力争成为一个“杂家”,特别是一个适应时代的“杂家”。 “…  相似文献   

9.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0.
艾丰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生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应暨南大学新闻系的邀请, 2000年 11月 28日,艾丰先生来到暨南园,以记者的经济理论素养与新闻工作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现根据录音,将艾丰先生的讲学内容扼要整理如下。综合、超脱、主动:记者学习经济理论的优势 艾丰在许多场合强调过,…  相似文献   

11.
郑虹 《出版科学》2007,15(2):62-64
中产者有该群体独特的生活哲学和行为时尚,阅读是他们钟情的休闲方式.中产者读物构筑起中产者新的意义空间,即时尚、理性、简约、智慧的生活品位,他们热衷于高品质读物,倾向有质感的图片赏析.正是中产者的生活消费模式和阶层特性,要求将中产者读物打造成观念适应、视觉开阔、渠道整合的集合体,定位中产者读物的市场方向.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use of mobile technology among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UL), Slovenia, in order to improve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s. We focused on the use of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general and students' reading of full text resources on mobile devices in particular.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online to collect data from students within all faculties of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Assuming that the attitude towards using mobile devices to read scholarly e-resources is also affected by students' perception of mobile devices, we researched th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UL students perceive mobile devices as generally useful for reading scholarly e-resources, but with shortcomings. They perceive mobile devices as practical for easy access to e-resources while they do not see them as appropriate for reading. Given the low mobile use of library online resources, UL libraries should develop a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ttractive mobile services and their effective promotion.  相似文献   

13.
电子出版物的长期存取问题剖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夏明春 《图书情报工作》2002,46(7):75-77,43
随着近年来电子出版物在数量、种类上的迅猛发展,它的长期保存和读取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从电子出版物的长期存取的难点、要求出发,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来阐述电子出版物长期存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西首届"读好书"活动在保障措施、组织形式及阅读推广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未来,"读好书"活动应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凸显赣鄱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发扬“国粹”的角度,介绍了章太炎重“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国学思想,并从白话文、古体文、文学、诗歌、读书治学、历史阅读、经典阅读等角度探讨了章太炎的阅读观,即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多读经典等.  相似文献   

16.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文章围绕朱永新的“阅读三问”,即“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剖析了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人文内涵;并就《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涉及的全民阅读理念基础和阅读话题,探讨了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国民素质的文化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化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深阅读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提升学习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赵怀忠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7):143-134
渭南严氏父子严遨、严谷孙不但酷爱藏书,精于版本目录之学、金石书画鉴藏,而且还亲自研读、点校、编纂、刻印、发行传播珍善本书籍,是近现代重要的文献学家。从其身世生平和文献活动两方面详细考察分析他们的文献学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前Web2.0服务虽能调动大众用户的力量,但所提供的检索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解读用户的需求,也不利于信息的跨平台检索.语义检索是针对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检索,能实现基于语义的匹配和推理,将语义检索应用于Web2.0服务中,能很好地调动用户互动参与,增强信息搜索的准确度,使服务更其个性化.而通过Web2.0,非专业用户能为语义检索的实现贡献力量,用户使用反馈也能逐步提高语义检索的质量.本文在分析Web2.0服务所提供的检索和语义检索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从语义信息的生成、存储和检索三方面探讨两者结合的方法,并对其应用优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Book reviewing is a special reader service of the library. A certain tendentious book reviews should be collected, classified, catalogued, compiled and then opened them up before the reading public so as to initiate the readers interest and guide them to read. also the retrieval devices should be worked out and a Chinese book reviewing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and perfected step by step.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钱穆可谓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在自学苦读的生涯中,钱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观,具体表现为以古为主、中西兼通的阅读对象;虚心会疑、博通精思的阅读方法;有益于身、有用于世的阅读动机。钱穆的阅读观也为当今读者如何阅读、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