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子 《家长》2013,(4):40-41
感恩于我们的孩子,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感恩于我们的孩子,就会感觉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感恩于我们的孩子,我们才能做一个幸福的家长。走过数十载,历数生活中的幸福:是衣食富足,还是人生得意?是梦想成真,还是满载盛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漂浮的外壳,而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孩子给我们的幸福。这份幸福是和孩子一起到来的,而我们却迟迟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感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与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主题,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感恩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基于共同影响因素的感恩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临床干预和纵向研究的感恩和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试图揭示二者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掀起一场“幸福革命”。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是道德的“晴雨表”、“原动力”和“强化物”。感恩与自豪、希望、受鼓舞的、宽容、兴奋等积极情绪存在正相关关系,处于感恩心境的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较多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练习作为积极心理干预手段,有助于个体构建持续的生理、智力以及人际资源,提高个体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永超 《教育探索》2006,(10):106-107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情感特质、心境、情绪三种层次水平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两种表现形式。对感恩的测量主要有用于测量特质感恩的GQ-6、Appreci-ation Scale、GRAT和用于测量状态感恩的GAC问卷。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关系,可以用拓宽建构理论、道德情感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干预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细数恩惠和感恩拜访等干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幸福感水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对幸福感等积极结果的影响机制及感恩干预的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6.
莫岚 《教学随笔》2013,(16):149-150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和不幸,从容地面对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感恩,善待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懂得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根据拓展建构理论,探讨时间观在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感恩、忿恨和感激量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Zimbardo时间观量表,对28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感恩与幸福感、过去消极时间观、过去积极时间观、现在宿命时间观、未来时间观之间的相关均显著;时间观在感恩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感恩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体验到的幸福感,而且又通过时间观间接影响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总体幸福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心理品质。许多研究发现,总体幸福感与个体感恩倾向有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以及感恩倾向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幸福感中的3个分维度——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以及愉快或忧郁的心境与感恩倾向显著相关;感恩倾向对生活的满意度、精力以及忧郁或愉快的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感恩问卷(GQ-6)、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焦虑自评(SAS)和抑郁自评(SDS)问卷,探究感恩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焦虑、抑郁存在负相关;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焦虑、抑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感恩的概念、特点,探讨了青少年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青少年感恩的教育建议,以期对提高青少年感恩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教会学生心存感激,孩子就多一份宽容,自律与热情。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去体验和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懂得在接受他人关爱和援助时给予回报,不应一味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尊重和负责,与人为善,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善待自己眼中的一草一木。  相似文献   

13.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相似文献   

14.
五六岁的孩子,他们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会给敬爱的老师写贺卡,会把糖果分给小朋友……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的方式体验到感恩的快乐—母亲节到了,5岁的豆豆给下班回家的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在妈妈耳边小声说:“妈妈,我爱你!”然后跑去帮爸爸把菜端上桌。吃完饭,豆豆说:“妈妈累了,我帮你捶背。”妈妈体会着豆豆小手的力量,感到非常幸福。感恩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情怀,它不仅让孩子懂得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很多人、事、物的共同功劳,从而学会珍惜和善待其他的人和这个世界;这也让孩子的自我幸福感得到提升,获得宁静的心灵和为社会、为他人的幸福而努…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社会根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幸福改良公式(幸福值:所得÷期望×品味系数)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创新,指出了提升大学生对生活的幸福品味系数是提高感恩教育成效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感恩塑造核心理念,增进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幸福指数,增加心灵的宁静与和谐,诱发亲社会行为,具有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做心怀感恩的教师、为学生创造培育充沛感的经验、欣赏简单的快乐、理解别人和表达感恩是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然诉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基石。感恩教育有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8.
感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的一些青少年特别是中职学生,感恩意识比较缺乏,应予以重视。本文阐述通过在中职德育教育的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认识,“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回报。只有拥有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9.
学习着,进步着;工作着,快乐着;感恩着,幸福着。是我园的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全体教师、幼儿、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校园文化虽然不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却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一、校园文化打动了孩子1.感恩文化改变了孩子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让幼儿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个人应拥有的品德。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人间真情,也体会不到真情带给人的温暖和幸福。政治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渗透感恩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