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设计意图: 语言文学中的故事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活动通过幼儿扮演小动物在“小猴连锁店”购买圆圆的东西的游戏活动,丰富《小猴卖“圆”》这个故事的内容,让每个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去学习故事,提高描述事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圆圆的物品:游泳圈、圆镜、足球、饼干、帽子、碗、碟、圆表、呼拉圈、VCD碟、圆蛋糕、脸盆等,小猴及各种小动物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一:熟悉故事 活动目标: (一)通过“小猴连锁店”游戏,让幼儿对故事《小猴卖“圆”》有初步…  相似文献   

2.
在吹画活动中,为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拿着木偶猴子,利用故事《小猴画画》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在画画大赛中,小猴不用笔,只用颜料就画出了漂亮的画。你们知道它是怎么画的吗?”孩子们充分发挥想像发表自己的想法,茜茜说:“把颜料倒在纸上。”小雨说:“它是吹出来的。”接着,我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试试看。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中班综合活动《小猴卖“○”》的公开教学过程中,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谈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百货商店的售货员小猴遇到了什么难题。问题一抛出,彤彤连忙说:“我不知道。”其他孩子也连忙说:“我不知道。”见此,我耐心启发。彤彤又是一声响亮的回答:“不知道。”孩子们觉得很好玩,也不约而同地说:“不知道。”由于是公开教学,我没有回应,连忙收回来:“小猴到底遇到什么难题?我们一起来听故事,你可要仔细听好哟。”  相似文献   

4.
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感知、认识长方形、椭圆形,能正确说出图形名称和相似物体。 2、培养幼儿认识图形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创设“图形乐园”,准备两只小猴子(小猴身穿图形花衣服)。 2、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纸片和磁铁拼板,每人一套。  相似文献   

5.
俞燕 《广西教育》2011,(10):59-59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故事,幼儿的生活就是故事。为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天天故事”活动,能愉悦孩子的身心、启迪孩子的智慧、锻炼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懂得真善美,明辨假恶丑。  相似文献   

6.
整个活动似乎给人以一种教师操控活动,幼儿被动应对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一、创设情景观察发现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事先布置好“串串水果店”的场景,直接导入课题:“小猴的‘串串水果店’开张了,里面有些什么好吃的水果串呢?”这一提问既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导幼儿观察小猴店里各种不同的水果,初步感知水果串的不同制作方法,为后面的操作作铺垫。二、展开讨论讨论是对知识的深加工,也是深入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  相似文献   

7.
讲故事比赛———大班社会性活动文/郑文菊活动一活动目标:锻炼幼儿能当众大胆讲述,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活动准备:让幼儿每人准备一个故事。活动过程1.教师说:“咱们班要举行讲故事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勇敢,能站到前面大声地讲故事。”(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举手了。...  相似文献   

8.
情况分析幼儿通过以往的学习活动,对长颈鹿、小猴等动物特征已熟悉了,对木板、磁铁、水等物质特征也已了解,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平时的角区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操作和相互交往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幼儿能友好地共同游戏,但如何有目的地协商和决策还需指导。内容和要求1、创设情景,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和决策能力。2.丰富幼儿的认知,加强幼儿助人为乐情感的培养。3、促进幼儿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在各自水平上得到发展。活动准备1、玩具白兔、花皮球各一个,一桶水。2、每组一块长方形纸板,纸板上面依次设置了“河”(盛满水的容器)、“树”(立体教具树固定在纸板上)、“铁路”(几根小铁条放在纸板上)、“坑”(一容器镶在纸板上)和玩具房子(小花鸭的家)。  相似文献   

9.
美术活动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独特方式。随着中国幼教界和新西兰幼教界交流的增多,“学习故事”也被我国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熟悉,并尝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推广。笔者尝试将“学习故事”与幼儿美术活动相结合,分析“学习故事”的内涵及评价过程,思考将学习故事应用幼儿美术活动,促进广大幼儿教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正确评价思想及能力。  相似文献   

10.
游戏说明:幼儿围坐成大圆圈,请两位幼儿(一男一女)在圈中间扮演孔雀和小猴。①~⑧小节:圈上的幼儿边唱边传递小手帕,“孔雀”和“小猴”自由地在圈中舞蹈(动作可由幼儿自由发挥)。⑨~(12)节:幼儿加快传递速度,最后一拍,小手帕传到谁的手中,谁就当小熊。(13)小节:小熊拍照,在喊“咔嚓”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家教指南》2006,(5):32-33
“表达和交往活动”是法国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幼儿园经常开展木偶戏表演、听故事、角色游戏等活动,帮助幼儿习得新概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促使幼儿有能力与教师、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12.
情况分析根据平时的观察记录,班上部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喜欢编故事,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讲述时语言比较生动、鲜明.部分幼儿喜欢手工,作品表现力较强.自选活动时,参加“手工角”、“故事迷”活动的幼儿最多。但幼儿这两种能力的发展不均衡,讲述能力强的幼儿大多手工作品一般,而手工技能好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全强。另外,幼儿在活动时较缺乏合作的经验和习惯。  相似文献   

13.
●寻找切入点一天,我边给幼儿讲《三只蝴蝶》的故事,边舞动自然角里的蝴蝶标本,模拟故事场景。幼儿一边听一边跟着“飞”了起来,还说“我是红蝴蝶”“我是黄蝴蝶”,有的甚至想像自己就是小蜗牛、小螃蟹。幼儿的生动表现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何不抓住这个契机,发动幼儿创设一个仿真的“丛林世界”,开展角色表演活动呢?这样不仅能把自然角的内容融入角色表演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有关自然知识,还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友情。(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某些表现可能是无意识的,却往往包含了很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捕捉这些生动表现,就有可能成为…  相似文献   

14.
【活动设计】一、故事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猴子掰玉米棒子”的故事。一天,猴妈妈让小猴掰100个玉米棒子回家。小猴干劲十足,掰了一个又一个,一会儿功夫,就掰了97个玉米棒子。想一想,小猴再掰几个玉米棒子,就可以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教师紧接着指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二、合作探究教师出示例题:113+59、276+98。师:计算“113+59”、“276+98”,你认为怎样算,既简便又能迅速得到计算结果?请同学们先…  相似文献   

15.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之一,故事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可以边欣赏故事,边从中学习各种优美的词句,发展幼儿语言的连贯性和表达能力,在讲故事的活动中,幼儿的记忆宝库会不断积累丰富的“养料”,从而提高说话的自信心。另外,故事还有丰富幼儿知识面,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2中提出,3~4岁幼儿要“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因此,在小班图画书阅读中,指导幼儿读图很重要。但在组织阅读活动中,教师易陷入几个误区。现以图画书《小猴穿鞋》为例,谈小班阅读指导中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三画法”开发孩子右脑智力,就是启发引导孩子通过“画故事”、“画音乐”、“画文章”,来激发孩子右脑,促进孩子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画故事”,就是由父母先给孩子讲故事,然后指导孩子把故事中最主要的内容画出来,使故事所表达的内容图示化、形象化。绘画和听故事,都是幼儿和小学儿童特别喜爱的活动。家长在选择故事时,应注意故事的内  相似文献   

18.
《小向导》活动的设计者抓住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活动过程中,设计者对幼儿的引导逐层深入,始终围绕游览图这个线索循序渐进。然而遗憾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几乎没有表达和交流。也许幼儿的作品并不起眼,但是有了孩子们的夸张描述,作品便会“鲜活”起来,令人刮目相看。同时,语言表达也有助于幼儿整理思路,提升经验。因此,可适当地让幼儿讲述、交流。如,设计前让幼儿发挥想像,就游览图的造型、布局、色彩等大胆设想和讨论;使用时让幼儿充当“导游”,利用游览图为“小猴”实地“导游”,这样,幼儿既获得了…  相似文献   

19.
(本活动为三复式,同课题,同教材,异要求)内容和要求1.知道烈士的事迹,懂得要爱革命前辈,憎恨敌人。2.大组幼儿能用普通话连贯地讲述完整的故事;中组幼儿能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小组幼儿知道故事名称和主要人物的简要事迹。3.中大组幼儿能初步理解“叛徒”、“牺牲”的词意。情况分析本班地处茅山老区,过去有不少革命战士在这里战  相似文献   

20.
沈莉 《文教资料》2005,(25):141-142
一、活动背景创编故事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一种途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如何让幼儿从被动变成主动,从部分幼儿参与到全体幼儿参与,我们不能固守“主观赐予”的做法,不能牵引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转,这样教师累,幼儿也累。为此我尝试让幼儿用毛线、棉花、易拉罐、颜料水等物品随意“做”出各种抽象、虚幻的画面。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画面给予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强幼儿创编的兴趣。我成了热心听众,幼儿成了主角。于是“故事脱口秀”就这样孕育而生了!二、活动目标:1.初步尝试用抽象、虚构的画面来进行创造想像,编述简单的故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