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国通过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使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构建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及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对中韩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差异性及其特点以及改革方向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总结,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取向,澄清学术性教育观与职业性教育观的冲突,最终建立起以课程与实践为核心的育人模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程设计选择何种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课程研究者在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还存在诸多争论。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中以社会本位为主体、以知识本位为辅助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忽视个人价值、课程目标单一、师生创新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方法死板等问题。我国高校当前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兼顾国际化取向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并重的主体教育观;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世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改革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主要受五对张力的拉动: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主体性教育观;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生态伦理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个性发展观。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学术前沿     
《职教论坛》2012,(19):50-54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基于历史与文化的分析徐国庆在《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把相关问题放到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职业教育课程应确立三个核心价值取向:一是课程目标要定位于复杂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回顾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史,作者指出职业教育究竟要培养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关系紧密。当前职业学校亟待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并体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的互促互动。基于这一理念,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以及帮助学生面向未来。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上,要突出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帮助每个学生成功;教学改革上,要着力破除造成学生学业失败的结构性因素;条件保障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相关资源的因应与协同,从而实现以课程改革促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6.
项目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课程改革突破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体系,开发了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指导方案突破了传统的职业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体系,以职业教育行动体系为导向,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经营管理和前厅服务与管理三门核心课程全部实行项目课程模块化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酒店管理专业项目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提高了教育质量,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7.
在要不要培养职校生的创新素质和如何培养职校生的创新素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发展观和大教育观来看待职业教育,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基础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8.
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的“2005中国中青年职业教育论坛”在长春召开。论坛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围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发展取向”、“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三个专题展开,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取向和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路径在于"就业导向下的一主多元".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行业要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能力为本位和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能力型项目课程建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提高了教育质量,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