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们党自从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坚持常抓不懈的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历届党中央和中央领导集体,把反腐倡廉视为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号召全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十八大报告把反腐倡廉问题提的更加尖锐,掀起了反腐败的新篇章。在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要从德治和法治两个方面来进行,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2.
加强德治,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反腐败的重要治本之策。加强教育、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实现以德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又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环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以德治腐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要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紧密结合,一是要全面深入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二是要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努力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三是在法律与道德建设实践中,自觉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联系起来;四是要注重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国企重组改制和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艰巨、更复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稳定的大形势与总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实有效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为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着力于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四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的战略布署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高校要实现反腐败斗争的治本目标,首先要从研究腐败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人手,发现产生腐败的"本"和"源",构筑牢固的道德防线、制度防线、监督防线,以铲除腐败行为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这是高校源头治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各种腐败现象浚生蔓延的原因1.认识上的错位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反腐败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立起来,认为反腐败不利于解放思想、在行为上.有的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搞什么“遇到红灯绕道走”,“打“擦边球”’、“踩边线”,甚至目无党纪国法。也有的人假借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行腐败之实;二是把反腐败斗争和改革发展稳定对立起来。有些领导干部总怕反腐败斗争会影响改革,妨碍稳定和发展,进而产生反腐败斗争“不可不抓,不可真抓,不可大抓”的糊徐认识;三是把局部和全局利益对立起…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依法治理腐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邓小平认为,治理腐败,要标本兼治,既要重视治标,更要重视治本。邓小平不仅强调要依靠法制监督制约权力,还十分重视法律在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他认为惩治腐败靠“人治”是靠不住的,“法治”才靠得住些。他要求要完善法制,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他强调指出,制定法律要完备,执行法律要严格,惩治腐败分子要严厉。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与“德治”是对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在四化建设中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 ,也是当前党内外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 :“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必先从严” ,“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意义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的研究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这不仅必要 ,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腐败现象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英国革命是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作为率先走上现代化国家之路的英国,在法治方面同样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在17世纪革命以前,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过英国革命一系列人权法案的颁布尤其是“光荣革命”中《权力法案》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的人治状态而走上法治化道路。研究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对于建立法治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与朱熹,吕祖廉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Shi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Shi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德分为八个子目,即仁、义、礼、智、忠、孝、廉、信,通过分别比较韩非同儒家、道家对法与它们的关系的探讨,认为韩非只是在一般的意义上反对“德治”,而对德的子概念用法加以约束,凡有悖于法的都加以批判,有利于法的都加以吸收拓展。这种对德治的审慎的做法,其实是对儒家、道家德治思想的继承与拓新,与当今社会主张德冶与法治相辅相成的观念暗合。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法律需要强制,道德需要自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获得了新的涵义,并赋予二者新的关系.德治与法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力保障,我们既要依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图书馆管理的现状入手 ,着重阐述了“以法治馆”的现实必要性和有效性 ;同时指出“以情治馆”观念的种种弊端 ,提出了“以法治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主体 ,同时辅之以“情治”的辨证施治 ,从而使图书馆管理迈上健康有序的、科学的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19.
西部区域发展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法治化,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西部发展多依赖于政策,现有法律也不能适应西部区域发展的切实需要。这就要求加强西部区域发展的法治化建设工作,为西部区域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