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师德坚持崇高化的师德标准、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感化,体现出传统师德人文性的一面。但是,过分崇高化的师德要求,降低了师德的现实指导作用;接受、服从的学生伦理地位观,也使学生主体性受困。为此,还原教师作为自然人的一面,落实平等对话的师生伦理原则、坚持师德建设的人文价值导向,乃是提升师德人文性,促进传统师德向现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是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化时代的专业伦理过渡的条件和保障。当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存在着个体化、身份性和经验化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是师德的底线。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超越了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凸显了师德的主体性与崇高性,但却存在着将师德抽象化和僭越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倾向。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是一个有着特殊主体性要求的公德范畴,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应具备的自觉的内在的品质,是教师人格的体现。如何实现主体的善良品德,需要从其产生的伦理生活出发,完善其所依赖的具体的伦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教育观和文艺观及其在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中的伦理实践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养成有着深远影响。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应当包含和重视"教师专业伦理"与"艺术专业伦理"。本文着重从伦理的"德性"和"规范"两个维度把握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专业服务精神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伦理过渡非常必要。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当突出教育服务这一核心理念,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品质等,促进我国传统师德向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教师专业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7.
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德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均证明,师德发展需要兼顾底线要求和高层次需要,师德体系需要平衡"崇高"与"底线"两个价值层面。目前,人们对"崇高师德与底线师德应当合理共存"这一观点已达成基本共识,同时也在实践工作中有意识地自觉兼顾师德崇高性和底线师德两个方面。但人们在对师德崇高性和底线师德的现实动态把握中遇到了新的状况,这需要人们做出审时度势的分析和决策,以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师德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人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尊重家长的教育诉求,尊重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以及教育质量和服务品质的双提升,使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卓越的人文素养、崇高的人文精神,掌握科学的人文方法。  相似文献   

9.
遵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在依法治教的今天,当师德要求已逐渐内化成我们的日常行为、情感态度时,师德不应仅停留在底线伦理,而应升华为人文关怀,教师应更具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教师的师德也要随之转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伦理课程发展需要从“专业性”向“德性”转变,追求“全人教育”,强调“人本化”。教师伦理课程框架建立需要摆脱身份伦理束缚而向角色伦理转换,围绕学生“身心”发展,将教师伦理发展与生涯规划相结合,伦理课程实施应注意可操作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智能时代教师面临存在合法性、职业挑战和发展方向的困惑。从师生交往、教师素养和教师使命三个维度对教师存在之基进行考察,可发现人类教师本质生成于师生深度交往关系之中,须具备以优良师德为先的教师核心素养,肩负社会不可或缺的守道者、传道者和弘道者的崇高使命,内蕴人工智能无法僭越的基本规定性。然而,教师在智能时代面临技术资本主义导致智能教育异化、身体赛博格化颠覆传统教育范式以及超级人工智能引发多重危机等困扰。为了突破智能时代教师存在的窘境,应规范智能教育发展以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养成优良师德以彰显职业本质,提升专业素养以炼成新型智慧教师,重视人机和谐以规避技术伦理风险,创新育人范式以赋能学生驭技成人。  相似文献   

12.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们很少对传统师德发展的路径产生过质疑,也十分认同传统师德所包含的各个层面的内容。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推进力度以及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评价标准等产生了困惑和置疑。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师德建设应当从强调师德崇高性转向探讨底线师德的边界及内容,如有学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只是一种底线道德,主张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适性和低调性,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只需要起码的规范要求来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性。这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坚实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立足幼儿教育专业立场,从外在工作环境与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内在道德动机与教育素养等多个方面系统化推进,并提升建设实效。依据伦理规范中的价值、原则、规则三个层次的要求与教师主体对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抓好四个重点任务,包括用直观的师德榜样引领幼儿园教师追求师德理想,用明确的师德制度指导幼儿园教师践行师德规范,用及时的师德教育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师德困境,用良好的专业素养支持幼儿园教师提升师德表现。  相似文献   

15.
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当前,师德评价伦理目标有所偏差,师德评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师德评价中教育观念滞后。师德评价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机制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应积极发挥师德评价对教育伦理发展和教育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引领教师的德性状况朝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前行。第一,师德评价标准要体现完整性和层次性。既要反映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殊道德要求。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是基于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教育伦理规范的设立应体现价值的等级性。第二,应明晰师德评价的范围和教育行为的道德类型。师德评价中的"师德"是对于特定的教育主体而言的,包含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在教育伦理学的意义上,教育道德行为可分为善的(道德的)、恶的(不道德的)和亦善亦恶(既道德又不道德)三种基本类型。第三,师德评价应将"具体考察"与"总体判断"结合起来。第四,师德评价实践活动应辅之以一定的伦理教化和道德激励。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师德是教师的良心.但师德建设不能光靠教师凭良心来做.抓好师德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高举"做光荣的人民教师"这面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制度环境,落实师德建设要求,着力建设一支证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深厚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时刻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以优良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公平态度对待学生,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将"立德树人"宏伟构想转化为具体实在的育人行为和实效的主体。我们认为,"自存本心,自立自得;志存高远,知行合一;术德兼优,知体达用;长善救失,诲人不倦"等传统师德要求,仍是当代教育者必备的道德基准,必守的道德底线。在吸收传统师德精华的基础上,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新课改",尝试建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师德建设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在师德建设中落实"五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加速转型引发了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现代化语境中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个体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功利化与道德化以及教师与同行的关系问题。要在现代化语境中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必须着眼于全局,建设符合现代高校发展要求的伦理—经济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伦理—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范本教育应致力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小学语文教育应从显性范本的学习入手,以达到掌握隐性范本要求为目标.学习的范本越多,内化的积累就越丰厚,越能创建出优秀新范本.语文范本选择要符合崇高人文性与典范工具性相结合的要求.范本的"习得"和"学得",都是学生语文素质生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相似文献   

20.
伦理是实践的本质属性,伦理内涵的严重缺失则会使实践退化为单纯的技艺。当前,随着功利主义在学校的浸淫,以及现代技术向学校的过度嵌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有着浓厚的技艺化倾向,导致教学伦理意蕴的遮蔽。要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实现从"无思"到"有思"的转变,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展开伦理性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