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经春小说以人性为艺术视角,或讴歌人性的善与美,或揭示人性的复杂变异,或剖析旧的观念、旧的体制对人性的压抑、扭曲和戕害,体现了作家的人本精神。此外,其小说在结构布局、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也颇见功力,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就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归纳和论证人性及其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古今中外几千年来热衷的话题“人之初,性本什”,即人性品质本源及其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抒情言志是书法的审美功用,尚道成道是书法的大境界;道的大境界,也是人性的大自由境界。书情、人性通道心,三位一体,是为“书之道”。人性的超越,书之法与无法及书之惰性的自由性与丰富性,意味着书法的触角可以自由深入地悟道、言道、载道与致道。书法、道之华。  相似文献   

4.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论的两性关系,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谐统一,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浅草--沉钟社在个性主题的创作中,形成了三种表现模式。他们在“离乡与回乡的互补”中,以决绝的“离乡”喻示个性意识的觉醒,以深情的“回乡”表现对都市明的超越和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在“童心与成人的对照”中,以儿童的圣洁反衬成人世界的污浊,显示出自然人性的价值取向;在“自然与社会的对立”中,以秀丽、雄强的自然景观寓托和谐、强悍的生命形式,以反社会的姿态,表达了改造社会、实现异化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这三种模式特色鲜明,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个性主题的内涵,具有深厚的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相互塑造的关系,现代性在塑造着自我认同新机制的出现,同时自我认同也塑造着现代性制度本身。在当代女作家陈染的私人化小说中,反映了20世纪现代性对人性的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9.
人性与人的本质-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与人的本质始终是容易混淆的两个范畴,本文力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定,人性是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人的本质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它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的存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也是藏族历来关注的重要话题。民谚、《礼仪问答卷》和藏传佛教中无时不在闪烁着藏族丰富的人伦思想的光芒。人性本善,但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其善或恶或至善,藏族人民把精神活动中的终极关怀注于挖掘人性“善”的潜力,发扬人的本质的美,这是藏族人伦思想中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第五届矛盾学奖得主阿来的《尘埃落定》掀开了藏化中极富传奇的历史篇章。本从人性的角度剖解主人公“傻子二少爷”,揭示出权与欲,爱与恨,生与死的追逐与背离。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的来源及其内容这两个人性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揭示了人的总体特性及其对当今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启发,主张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坚持人性特点,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绘画作品蕴藏的内涵,剖析西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历代画家的人性表达的变化,从而肯定这段时期的绘画在人类绘画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受称颂的中篇小说,它通过对鲁七巧这一典型的“女畸人”的塑造,揭示了旧式家庭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章将从封建家长制、金钱、和情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小说《人性的枷锁》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毛姆的长篇代表作,作品文字简洁,含义深刻,对人生有独到见解和感悟,对人性弱点剖析深刻,本文试图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作一解释。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学史的重要学现象。本通过对他们的比较性论述,梳理,较深入地探析其对立的因由:从鲁迅与梁实秋两种人性观的对立,阐明他们思想的两极性对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学作品不同的审美风格。而他们的不同见解,又极大丰富中国现代学的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爱的徒劳》是莎翁的一部真正的浪漫主义喜剧,它洋溢着浓烈的青年气息,纵情地讴歌了富有诗意的爱情的美好,讴歌了人性的圣美,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对于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长相歌》之“长恨”,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朦胧触及而未深入追问的一种深刻历史遗憾,即一人主宰的封建专制政治和爱情是不能两全的。换言之,帝王的政治角色要求与其人性的自我需求是完全对立并以前压倒后的,从为爱而失政,到失败而复爱遂成为诗歌的结构红线。白居易的遗憾后来发展为苏轼的明确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沈从文的人生小说里,都市人生的恶与乡间人生的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们看到现代都市中精神荒园现象-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论丧,乡间里存留的可贵东西-传统美德与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20.
教育作为一种人性的培养活动,从来都以人性的全面发展为内容。这也是现阶段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标,而学生的作就是学生综合语素质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