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擞论文摘要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其趋势是不断变化的。作者抽样选取了2010和2011年SCI由英语为本族语的学者撰写的20篇英文摘要和国内期刊上中国作者的20篇英文摘要,通过对一些语法项目的定量分析指出了国内外学者在英文摘要语法写作上的不同:国外学者在时态上常采用灵活的形式,语态上倾向主动语态,人称上以第三人称为主并使用一定的第一人称;而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一般现在时,倾向于被动语态和使用第三人称句。另外,作者还分析了产生诸上不同的原因,以期对国内学者英文摘要写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车霄 《科教文汇》2013,(14):73-74
本研究以Oxford的英语研究策略为依据,选取10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补偿策略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而记忆策略却是他们最不经常使用的;善学者在使用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方面与不善学者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车霄 《科教文汇》2011,(20):112-113
本研究以Oxf0rd的英语研究策略为依据,选取10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补偿策略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而记忆策略却是他们最不经常使用的:善学者在使用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方面与不善学者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刘敬伟  石智  路阳 《科教文汇》2011,(1):128-129
名物化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与语篇的正式程度相关,因此名物化被大量应用于议论文写作中。本文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语料库和英语本族语学生议论文语料库,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研究中国高水平学习者在议论文写作中名物化的使用情况。研究表明: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名物化的使用频率与本族语者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名物化词所处的语法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樊宇 《今日科苑》2007,(12):234-234
在二十一世纪,研究型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面对来自时代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采用教育学、教学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来探讨这一话题,总结了研究型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型学者素质,包括基本道德准则、教学手段的突破和科研方面积极进取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6.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统一的基础,韩礼德认为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尽管中国语言学界对衔接理论的研究稍晚,但早在文言文中,中国古代文人就使用了大量衔接的手段。本文将以《劝学》为例总结文言文中所使用的衔接手段并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燕守宝 《科教文汇》2014,(35):112-114
本文分析了衔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法衔接手段及翻译策略。语法衔接分为四大类: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本文探究了不同语法衔接手段理解和运用,并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多于汉语语篇。这一现象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结构有关,同时也与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试图找到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衔接手段的水平,并为英汉汉英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孙琦 《科教文汇》2013,(19):112-115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多于汉语语篇。这一现象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结构有关,同时也与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试图找到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衔接手段的水平,并为英汉汉英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主位结构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促进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对科技英语语篇进行主位推进程序模式的分析,对了解和揭示科技英语这种语篇的构建和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母单 《科教文汇》2020,(14):178-179
母语负迁移作用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在汉语母语者的英语口语输出中,母语汉语对于英语的语音与词汇层面的负迁移影响十分的显著。本研究从亚洲英语学习者国际语料库中选取了六位不同的学习者,对他们输出的英语口语语料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实际语料中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林萍 《科教文汇》2014,(17):87-88
语篇衔接理论是进行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方面分析了衔接理论与英语语篇阅读的内在联系,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语篇的衔接手段,学会分析句子间和段落间是怎样通过衔接而达到连贯的,提高阅读能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李景 《科教文汇》2014,(28):126-127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理论框架,尝试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成人学习者在汉英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学习者的汉语语篇知识是否迁移到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以及有哪些衔接手段发生了迁移,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  相似文献   

14.
李钥 《科教文汇》2011,(20):145-147
文章根据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TAKE的动/名词搭配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与操母语者语料库(LOCNESS)对比,分析了两者使用情况的异同,探讨了中国学生使用特点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客观分析中美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增加文章表述的准确性。[方法]使用王兰英自建的语料库,根据学者黎千驹提出的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对比分析5类模糊限制语在中美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各个语步的使用频率、种类及分布情况。[结果]中美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四语步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趋势大体一致,但在使用类型和出现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能愿范畴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它们集中分布在结论部分。美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4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中国期刊。[结论]在英文摘要写作中,中国作者应该恰当地使用多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来增强表述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地得到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内涵作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界定。分析了国家凝聚力的包容性、非均衡、周期性、积淀性、作用方向的选择性等特点。将国家凝聚力解析为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五大组成部分。文章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并提炼了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7.
Knowledge of window style, content, location,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may be used to classify documents as originating within a particular discipline or may be used to place a document on a theory vs practice spectrum. This distinction is also studied here using the type-token ratio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sublanguages.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windows is computed,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terms in titles, abstracts, citations, and section headers, as well as binary-independent and inverse-document-frequency weighting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ows are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ir within-window density and the S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erms from various document fields (e.g. title, abstract) in the fulltext. The rate of window occurrenc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document fulltext differs between academic fields. Different syntactic structures in sublanguages are examined, and their use is considered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specific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more generally, between theory vs practice or knowledge vs applications-oriented docu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