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时代的新要求与新命题,它关系到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在政府与公众危机沟通中存在着“天然距离”“现实距离”和“理想距离”等三重距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减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需要在理念层面,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能力层面,建立“全周期管理”的舆论引导;制度层面,完善整体性舆情治理体系,从而为有效处置事件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政府和媒体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政府各级机构有效运转,媒体保持独立的声音,而且都得到公众的充分信任——但现实时常不处于这样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政府与媒体沟通的总体特征表现在沟通渠道与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沟通对象多元化与国际化、沟通姿态平民化等方面.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新媒体传播工具使用效率低下、沟通方式简单呆板、沟通效果监督考评机制欠缺、危机预警系统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与媒介素养欠缺等.为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与媒体沟通的策略应该是:传统沟通方式与新媒体方式有机结合;尊重新闻规律,加强互动,构建和谐的政媒关系;完善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培养公职人员的公关意识和媒介素养等.  相似文献   

5.
政府传播与制造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府行为”与“解释政府行为”两个方面讨论了“制造认同”之于政府传播的价值与内在联系.认同的生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心理过程.发生于互动主体间的认同主要体现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政府作为制造公众对其集体认同的主体,无论对内或对外,都有必要了解公众现有的价值取向,理解其心理渴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之相符合的相应作为,努力成为公众的心 里寄托和信赖对象,真正实现公众高认同度的产生.无论面对国内民众还是国际社会,政府传播归根结底是政府执政理念、价值观的传播,只有通过努力获取国内外社会对于政府的认同,营造其对政府作为的同意,才能有助于政府施政与外交的有效进行.基于此,制造认同必然成为政府传播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介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伦理与活动方式,也重新形塑了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在线政治参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本文尝试建构“心理倾向-情境认知”分析框架,引入政府信任和政治效能感,探讨网络媒介使用对在线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对2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政府信任水平中介网络媒介使用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网络媒介使用负向影响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而公众的政府信任度又负向影响在线政治参与,即网络媒介使用越频繁,对政府的信任度越低,而较低的政府信任度又显著提高了公众的在线政治参与度。同时,政治效能感调节政府信任度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公众的政治效能感越强,政府信任度对在线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小。  相似文献   

7.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首先.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承担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其次,媒体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作为,并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第三,媒体担负着“环境监测”的作用,媒体有责任为政府、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新近发生的,尤其是与公众休戚相关事件的最新信息,主动对危机发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8.
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特定互动关系的政治沟通过程。为考察这种政治沟通新方式的传播效果,对国内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的留言量、回复率、回复质量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媒体网络问政平台在整体效果上处于"很差"到"一般"的状况;在性质类型上以民生服务型为主流,民主参政型相对缺乏;在互动参与上,网民与政府、网民与网民、网民与意见领袖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屏蔽效应"。提高网络问政效果需要包括政府、媒体、网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力。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技术对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影响研究,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应然状态的研究,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失衡表现与原因的研究,以及政府、垛体与公众关系重构策略的研究等.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研究展望:一是对政府应急信息发布中公众参与的研究将越...  相似文献   

10.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11.
刘小燕 《新闻大学》2007,(1):102-105
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表现为,作为政府“朋友”的新闻媒体,为政府营造积极、善意的舆论氛围;作为政府非朋友或“敌对者”的新闻媒体,制造两国政府间、政府同民众间的隔阂、对立、摩擦和仇视,误导公众。善于与媒体友好合作,是加固正向关系和稀释负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深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建立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基础上的,在社会、政府和媒体三方的特殊环境下得以孕育和发展。该制度的发展符合了环境变革、媒体舆论监督、政府与民众信息互动和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等各方面需要,目的是让政府更好地协调对内对外的关系,与公众更好地进行沟通。而政府信息的及时发布,有效到达和有效的互动正是健全深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王豪 《新闻三昧》2004,(5):30-30
“新闻发言人”是公共关系学里的概念。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让政府、企业等公共机构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有助于迅速传播政府政策、事实真相,避免流言流传,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开放的政府、政府官员必须通过媒体直接面对公众,学会“说话”、学会和公众沟通。2003年6月,经历“非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日渐成为中国公众和政府进行沟通的新渠道,是实现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途径。网络问政与其他执政方式相比具有沟通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越性,它降低了公众利益表达和监督的门槛,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一问一答,构建了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使信息传播的  相似文献   

16.
政府微博是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一条新渠道,其在政府发挥沟通、协调、服务职能,追求自我完善,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方面已经发挥作用,是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手段,但是政府微博,作为一个网络新兴事物和政府公共关系构建新手段,受微博这一媒介本身特性、已有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大的媒介传播环境等条件限制和制约.随着政府微博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深入和不断探索,政府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建构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上对话”(政府、热点部门与市民“网上对话”)是指,政府、热点部门与市民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探讨,促进问题的解决,它是网络新闻媒体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加强公众与政府等热点部门交流沟通,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文慧 《新闻世界》2012,(4):212-213
网络作为伴随科技兴起而获得高速发展的一种新媒介形式,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开辟了一个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新渠道。政府部门若要利用好这一平台,还需扩展通畅的信息渠道,形成良性的监督、引导机制,通过舆情引导尊重民意,尽可能获得网民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彭茜 《新闻世界》2013,(6):234-236
本文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为基本框架,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期间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危机沟通策略及其沟通效果进行深入的考查和检视;其中,特别增加对公众认知的分析,以完善沟通效果的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政府在此次事件中,偏重采取淡化事件影响、规避危机责任的淡化型沟通策略,辅之否认型策略、重塑型策略和支援型策略;而以“媒体效能”和“公众效能”两个视角来检视政府所采取的危机沟通策略,效果是极其不理想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政治格局多元化、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国际化的时代,法制化和民主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在构建和谐社会舆论的进程中,大众媒体日显重要。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三个不同意义上的主体“政府、媒体和公众的三角关系只有保持三足鼎立和相互制约的局面,才不至于破坏全社会的整体平衡。”即“公众、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动态平衡”。国家政府需要通过法制和决策制约媒体、调控社会、引导公众媒体报道影响政府、在服务公众的同时引导公众公众意见监督和左右媒体、推动政府。有的学把这种三重主导关系简称为“PMG关系”,包括:政府高位调控的G型主导体现媒体双向功能的M型主导和保证大众话语权的P型主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