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体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之大宗,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流传于今的作品就达200多篇。其时,论体文堪称仅次于诗、赋与书信的第四大文体。魏晋论体文兴盛的内部动因主要体现在其时"论无定检"的局面的形成,使文士的思想自由发展,思维素质得以提高。在立言不朽的创作动机激发下,创作论体文能够使文士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因此选择了"论"这种最适宜表达思想的文体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推许魏晋论体文为“论式”,通过追溯晚周诸子之源,将其地位置于魏晋其他文章之上;又从文章风格和体气等多方位分析,将其置于汉唐论体文之上。刘师培比观汉魏六朝作家的论体创作与师承关系,立足于作家和作品个案研究,放眼论体文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的流变;刘永济则将魏晋与南北朝论体文合为一体,分析题材内容,探讨勃兴因缘,使论体文研究的堂庑更加阔大。程千帆上承刘永济,将魏晋论体文研究带入下半世纪,促进了世纪末及新世纪初研究的复兴,百年存于一线。  相似文献   

3.
嵇康论体文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体现了嵇康的学术个性,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论体文的代表作,采用论文体制,在语体上使用对话体和骈文体,并形成了典雅又新奇的整体风貌。研究嵇康论体文特性,进而探析魏晋思想对论体文的影响,为探索魏晋论体文学术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侃作《文心雕龙札记》,依傍《文心雕龙》原义,对"位体定势"之术进行了深掘,虽囿于个别篇章而未成体系,但其对"体"与"势"的具体阐释,已颇具灼见:论"文之体",以"大体合六义"而言明写作有一定之规;以"八体并陈"言明风格作为一种文坛现象并陈,并无轻重高下之分;论"文之势",辨析了"势即法度",举"文有三势",从"体势相...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众多文士共同编撰,记载着汉末到魏晋时期名士言行的志人小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东晋名士戴逵作为研究对象,以《世说新语》中的记载为主,分析他身上折射出的魏晋士人的时代特征,得出魏晋士人以"名士"的形象出现,思想上有着儒道兼容、玄佛兼容以及崇尚闲游隐逸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东汉桓谭与魏晋嵇康先后提出"琴德最优"论,借琴来宣扬各自的操守,二人所论有着不同的审美背景与审美取向。汉魏文人善鼓琴,并拥有高深的琴技。他们特别重视琴,且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琴结。汉魏文人的琴结,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代表的是汉魏阶段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形神论美学是魏晋六朝独特审美文化的产物.诞生于魏晋六朝人物画论。魏晋六朝玄学与佛学的繁荣为它提供了理论内容和思想方法.人物品藻中重视人物内在精神兼重形色之美的审美观照方式,由于玄学名士的加盟画坛而进入绘画领域,加之当时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事实.诸种条件共同作用促成了形神论美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嵇康清峻的文化品格,透射出文人的独特气质,对中国文人精神的陶铸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这位竹林领袖、魏晋人望、魏晋风度的引领者,用文字、思想与生命共同完成了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  相似文献   

9.
体用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二者是存在与功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古人治学很注重体用结合:儒家建立了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思想体系;魏晋士人则持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文学观;近代为挽救文化危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呼吁。  相似文献   

10.
承继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陆机《文赋》为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嶸《诗品》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可说为六朝整体美学朝向"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然陆机《文赋》之所以会在西晋初期出现,实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意涵,其是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情况密切相关的,乃是庶族追求仕进、力求攻文下的产物,可被视为是庶族文士对文学进行想像的理论著述。本文除点明《文赋》与庶族文人"柔顺文明"心态所具有的关联外,更冀以厘清陆机《文赋》审美意识?自儒、玄调和的思想源头。在此基础上,则将进一步点出,陆机在《文赋》中所提出的乃是一种以易、老概念下的"自然"为本的文学本体观,其具现为理论的层次即是:对具有永恒之美的文学特色的阐述;以个人才气为主、注重想像、灵感的创作论;以及尚未超越儒家教化观点的文学功用论。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赠别习俗,除古今通行的置酒饯行外,还有赠诗文、赠花草卉木、赠日常用品、赠歌乐(以唱歌奏乐为赠)等。以上习俗,有些是历史旧俗的沿袭,有些是唐人的新创,但大多有托物寄意的文化心理内涵,或直接或婉曲地表达对另4者的友谊、称颂或祝愿。  相似文献   

12.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词话》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间礼俗的状态,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人生礼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主要探讨该小说与明清山东的寿诞礼俗,分别对诞生礼俗和庆寿礼俗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对《醒世姻缘传》所反映出的明清山东人生礼俗的社会、文化及文学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哭丧是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是一种以哭的形式来表达哀思的礼俗。资料显示,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专职哭丧人现象可以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来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习语是从人民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历代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语言中的瑰宝。习语体现其民族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无不给其民族语言留下深刻独特的烙印。本文试图利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进一步探究在这种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可译性及翻译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文化的不可译性可向可译性转换,但应注意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摇钱树是汉魏时期流行于西北、西南地区的特殊丧葬明器。文章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三座汉魏时期摇钱树的考察,认为墓葬中摇钱树的出现是汉魏时期繁荣的货币经济、先进的货币铸造技术与道教灵魂不死、羽化成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汉魏时期货币以及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丹江上游,鄂、豫、陕交界地带,商州丧葬习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既杂楚风又兼秦韵。本文拟对其丧葬习俗进行一些挖掘和钩沉,并对一些当代人已经感到陌生的习俗文化加以解读,其目的在于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7.
黄科安 《天中学刊》2004,19(1):60-66
中国古代随笔的形成时间大致在魏晋时期,其源头则远溯至先秦诸子之文。文章以先秦、魏晋六朝、唐宋、明末、清初作为重点考察时期,梳理各时期随笔内容与特色,重要随笔家的独特贡献,突出一条“发愤抒情”的思想红线,从而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随笔的大致谱系。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哲学的视角分析网络游戏给高职高专学生带来的利与弊,从而挖掘出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游戏,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广东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广东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分析认为广东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是企业市场营销形势的需要,能达到企业赞助营销的目的,因此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美观念及“三寸金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审美观,并且这种审美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三寸金莲"作为封建社会的陋习在各朝各代都出现过,其根源是受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