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体系主要由运动元素和演练元素构成。运动元素包括:方法、动作。单个动作是武术套路中的最小单位,几个单个动作构成了一个组合动作,几个组合动作又构成了一个段落,一个整套共由四个段落组成。演练元素包括:精神、意识、劲力、节奏、风格。其中,方法和动作构成了竞赛中动作质量的评分及难度评分因素,精神、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武术套路所具备的"舞"的属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术套路是由"武舞"发展而来的,并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舞"化来展现武术的技击含义,作为身体表现艺术的形式,在表现的审美功能上的"舞"化又使得武术套路具备了"形式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竞技武术套路现行规则(1996年规则)的执行状况,以及对新规则的初步设想进行了研究.认为1996年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不利影响,武术管理中心做出对规则进行修改的决定是正确的;规则的修改应本着简化、易操作,有利于武术市场化、社会化,有利于武术的普及与推广的原则;新规则中可继续执行切块评分;可将现行规则中的"指定动作"和"创新难度"合并为"难度动作",并按系数进行难度分组;难度动作的评定应由技术检查员来执行.  相似文献   

4.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体系的划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从系统的观点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体系进行理论探讨,为竞赛规则的制定、训练计划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制定等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认为,套路运动技术体系主要由动作元素和演练元素构成,并由这两大元素继续向下划分直至更小单元。  相似文献   

5.
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武术套路的教学存在"三多、三难"现象。其中,"三多"是指构成武术套路的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动作包含的元素多;"三难"是指教师的教学难、学生的学习难、动作的复杂记忆难。由此,如何上好中学生的武术套路课成为困扰许多中学体育教师的难题,对这个话题的研究也成了教师热衷的研究主题。本文从课程结构方面入手,以模块武术套路课的开展为主线,旨在探讨如何上好中学生的武术套路课,找到上好武术套路课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贝 《搏击·武术科学》2015,12(3):22-23,26
文章运用访谈法等方法对武术的"精气神"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强调武术"精气神"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习武者对"精气神"的理解及练习。研究结果:武术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精气神"使武术动作增添了活力,使习武者在赛场上展现出气势与魅力,使习武者的思想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武术"精气神"的练习要从基本功动作着手,强化细节动作"精气神"的练习。创新发展可为武术带来生机,使习武者呈现出新的个性气质与精神面貌。主要结论:武术动作与"精气神"是不可分割的,练习武术时要注重加强"精气神"的练习。  相似文献   

8.
随着最新武术竞赛规则的实施 ,难度动作的创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动作的创新原理、方法出发 ,并结合武术动作特有的攻防含义 ,提出竞技武术动作创新方法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9.
郑敬容 《福建体育科技》2011,30(4):30+37-30,37
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阐述形与神的含义与关系,并着重从形神兼备的基础及要求上对武术动作的本质与风格特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武术团体操是武术作为民族传统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武术团体操的编排要迎合主题,反映民族化特色。在内容创编上,要从实际出发,由参加对象、武术类别、图案、道具、场景、音乐等而确定:武术团体操的排练应从动作规格、攻防技击性、整体演练风格入手,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     
G852.019 20031992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体系的划分=Classifica-tion of technic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routine[刊,中,A]/朱东,邱丕相(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49-52图3参6(SJ)武术//套路//技术//体系 从系统的观点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进行理论探讨,为竞赛规则的制定、训练计划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制定等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认为,套路运动技术体系主要由动作元素和演练元素构成,并由这两大元素继续向下划分直至更小单元。  相似文献   

12.
<正>武术与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他们两者之间在文化传承、历史发展、审美角度、哲学背景、文化亮点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说戏曲是着重于欣赏,而武术则以技击为要,但是在不少戏曲艺术家的身上,都不难看出两者的共同点,武术注重形神兼备,一个武术动作或者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通过这个外在的"形"来表现内在的"神"即"精"、"气"、"神"而中国人往往把主体内在的情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性、节奏感、力点的准确性等方面,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动作美感的培养。对于动作的优美性,提高动作的表现力,却常常停留在"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概念上。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武术动作美感的基本动作姿态进行初步的探讨,打破对动作形式认识上的误区,增强武术动作的优美性及表现力,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武术之美,一般认为是通过武术动作的姿势、劲力、节奏、传神和结构等来表现其独特的形式美,然而武术服饰本身所给予人的美感也绝对不能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更应从特定的武术服饰入手,来深入领略武术更深层的意义。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与中国独特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由这种独特思想为基础所产生的直观感悟式的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主要表现为"肥硕宽大之美""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和"飘逸之美",它是在表现一个浑然整体的人(文化形象),而不是视觉感官中的生理性的  相似文献   

15.
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作为中国国粹的武术也不例外。文章通过对"武术"的概念梳理,对组成武术的各个元素进行分析论证,从各组成元素上剖析武术,正确看待武术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使得武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武术才能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最新武术竞赛规则的实施,对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创造出新颖高质量的难度动作,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从动作创新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竞技武术裁判法,提出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创新方法,并根据武术美学的特征提出创新的要求,为武术难度动作创新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多年来对竞技武术套路“高、难、美、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一些错误理解,将其重新定义为“动作规格质量高,动作结构难度大,动作演练技巧美,动作创编构思新”。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对竞技武术套路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技术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而且能够指导竞技武术套路实践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正> 武术,讲武之术,它根本的东西是“攻防”,离开了攻防就谈不上是“武术”。武术套路是由攻防实战动作所组成,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假设性的攻防演练,不是象散手、推手那样的攻防实战。教学中,要使练习者通过形体动作充分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来,就必须全面认识并深刻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这就是“攻防意识”的作用,失去了它,就体现不出武术的民族风格和运动特色。练习时如果没有目的,不了解动作的含义,也就不可能有较强的意识表现,动作好  相似文献   

20.
常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6):115-117
通过对武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进行分析,认为:武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是导致武术由"博大精深"向"薄小俗浅"方向蜕变的关键因素;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武术教育必将走向"薄小俗浅"的困境;强化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载体作用是消解困境关键;强化武术文化教育功能,是实现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提升武术文化教育地位,是当代武术教育发展中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