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海洋和海岸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的分布与变化。我国作为塑料生产和使用的大国,需要完善管理和技术体系,加强监控,并将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成果汇总至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控制和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政策和法规,减少塑料垃圾向环境的输入。  相似文献   

2.
重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 防范生态与食物链风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微塑料污染作为新型环境问题受到全球重视。相对地,土壤特别是农用地微塑料污染尚未引起广泛关切。文章综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积累、降解、迁移及其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的潜在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相关的加强研究和监管对策建议。文章指出,农用地膜破碎、有机肥施用、污水灌溉、污泥农用、大气沉降以及地表径流等已成为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可能导致土壤—食用性作物中微塑料积累和影响土壤生物行为。文章认为,对于进入土壤中的微塑料的存在形态、迁移、降解及其环境风险,在动植物中的积累及其生物生态、食物链的风险,进而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等都还缺乏研究与了解;对如何加强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和修复,也缺乏探讨与意识。因而,文章提出要重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以防范生态与食物链风险;并建议未来我国应加快土壤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建立,尽快部署开展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治理研究,探明微塑料、添加物质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释放、转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食物链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建立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源头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为土壤及陆地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监管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证明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且被多种海洋生物摄食。作为新型全球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就海洋微塑料的调查分析方法达成共识。文章综述了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采样、预处理、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别等方面的进展;并从海洋环境样品的采样代表性、自动化鉴别技术的应用、空气中纤维的沾污和纳米塑料的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微塑料分析方法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同化对保证不同研究间数据可比性非常关键,对于客观评价全球海洋中微塑料分布,并评估其潜在影响和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海洋微塑料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与危害等研究直接推动了"禁止向化妆品中添加塑料微珠"等法规的出台。然而,要促使对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管控采取进一步的实质性行动,还需要更充分的科学证据来表明微塑料具有生态和健康危害。文章强调了开展海洋微塑料的生态与健康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阐述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应对举措,并呼吁应采取"预警性原则"的政策,提升海洋微塑料污染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全面践行海洋监管机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强化海洋保护能力,才能为我国持续性稳定进步创设良好的环境基础。本文集中分析了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并且对海洋环境陆源污染及船舶污染的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塑料(粒径5微米的塑料)作为水环境中一类新型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淡水水体、海洋环境、食物中都有发现。因其粒径微小,可能会进入循环系统,因此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比大块塑料更大。为此,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纷纷采取行动,唤起民众对微塑料垃圾危害的认识,从源头上阻止微塑料垃圾产生。我国是塑料垃圾生产和排放的大国,应在微塑料管理等方面尽早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微塑料的生产和使用,并要加大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相应的污染保护宣传工作,助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共同保护绿水青山。  相似文献   

7.
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流域管控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的淡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我国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来源、环境行为和归趋,探讨了微塑料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在我国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中普遍存在。淡水水体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丰度可达107个/km2量级,比海洋环境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丰度更高。淡水环境中检出的微塑料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特征,同时具有多样的化学组成并可能携带其他污染物。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塑料的来源和经历,同时也影响其环境行为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还发现,微塑料在淡水水体采集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体内也普遍存在。微塑料暴露可对生物体的健康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微塑料被认为是一类新兴污染物。文章针对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现状及问题,基于流域治理的思路,提出了微塑料污染管控策略;建议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从而保障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南极冰下湖、极区中高层大气以及快速减少的北极海冰是极地科学的三个前沿领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14家单位,围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专项目标,组织开展了"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1400300),突破极区大气钠层全昼夜温度与风场激光雷达探测、南极冰下湖无污染自动钻进返回及湖水采样以及海-冰-气相互作用长期无人值守观测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适合极区极端环境与条件的极区大气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采样与观测系统、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等三项关键探测技术系统(图1),大幅提升了我国极地极端环境观测/探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和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关键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在极区大气、南极冰盖/冰下湖、北极海冰/海洋以及全球变化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科学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83-83
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成功经验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中科院与环保部合作,继续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定期评估,研发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与规范,修订全国或重点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与技术体系,为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升国家生态环境评估和监管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湾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湾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拥有区位、环境、资源等诸多优势,成为海陆交通枢纽、临海工业基地、重要城市中心和海洋生物摇篮,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维持海湾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近几十年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海湾面积和自然岸线减少、泥沙严重淤积、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海湾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亟需进行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湾区域及其流域发展规划,展开海湾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修复,控制流域面源污染物输入,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湾管理,以实现海湾有序开发,保障其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污染风险地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飞  董锁成  李宇  黄永斌 《资源科学》2014,36(4):801-808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排放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本研究从环境压力水平、环境压力强度方面选取11项农业污染风险评价指标,综合评估东部沿海地区化肥、农药、农膜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的风险,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东部沿海地区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农业污染风险区。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污染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都市区、河北省南部地区、山东省、江苏省北部及沿海地区、上海都市区、闽南地区、广东省西部地区及海南省,河北省和山东省农业污染风险尤为严峻。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环境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因地制宜的农业环境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海洋生态面临着近海污染严重、海岸面积缩减、典型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等问题,在阐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海洋生态问题提出的各项海洋生态保护政策的同时,从政府系统、企业系统、民众系统和行业系统等角度提出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4.
近海生态安全与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是全球海洋中最为敏感也最受关注的区域,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支撑和空间环境保障。随着对近海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近期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的显著变化,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近海生态安全问题的认识仍不够充分,也缺少系统的评估工作,需要着手发展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与信息获取能力,开展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变化预测,为推进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点海岸带地下水资源问题与海水入侵防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海岸带地理、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我国重点海岸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近年来,围海造陆等海岸工程加快,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生态建设。文章分析了我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海岸带地下水需求现状和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指出水资源短缺、海(咸)水入侵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促进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岸带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海岸带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海岸带地区发展。文章从我国海岸带污染现状、成因、国际管理实践和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出发,概要介绍了我国海岸带地区不同介质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提出了污染源控制、生态屏障建设、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区域规划等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海岸带地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动力引擎"的角色,与此相应,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广泛而深刻,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自然岸线消失和破坏的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围填海愈演愈烈,急剧的岸线开发和扰动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问题,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乃至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概述了过去近7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的过程特征,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点和策略,包括:加强以海岸线为重点的海岸带监测、观测和科学研究;加强自然岸线的保护力度,优化人工岸线的开发利用;开展"恢复中国的河口"行动,维持和强化河口的水文与生态连通性;以海湾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海湾分类管理促进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19.
污染足迹: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虽然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无法全面评估人类活动的根源在于土地功能排他性假设限制了其对利用生态系统非生物生产性产品和服务的人类活动的衡量。为了摆脱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性,应当承认土地功能多样性的客观事实。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污染足迹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污染足迹,即基于污染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是一类典型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它不是对传统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的简单置换,而是能够囊括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污染物,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类别或类型进一步细化。污染足迹计算的难点在于必须明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确定进入各种土地类型的污染物量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纳污能力,而应用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不同类别或类型污染物污染足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而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探索研究的阶段性进展,初步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的承载力模型,通过评估海洋资源环境系统进入不可持续过程时的阈值或阈值区间,建立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估预警方法,并在京津冀海域开展试评估,结果表明海洋生态退化、岸线过度开发、海域环境污染受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是影响河北和天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四大主要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方法研究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客观评估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探寻疏解沿海地区承载压力、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