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文章从“游戏精神”和艺术特质两个方面剖析了体育所具有的美学潜能,证明了在普通高校体育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高校体育可以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帮助学生进行审美实践以及完善学生人格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藉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范畴来观照连姆·欧弗莱赫狄的著名短篇小说《春播》。从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语言的“空白”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所具有的含蓄隽永、主旨深远的美学特征以及“空白”在营造小说审美空间和激发读者审美联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女性文学中,女作家赋予“梅”这一文学意象以丰富的内涵,表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主要从宋代女作家对“梅”的审美视角、审美追求和审美主体三个方面来观照宋代女性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零散化”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与传统文学审美的比较,从文学人物、叙事和语言三个维度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进行了勾勒和把握,分析探讨了其“零散化”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体验、评鉴、创造这三个方面,解读、实践“审美鉴赏与创造”,有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先解读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又提出了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路径思考,由此围绕体验、评鉴、创造,深入分析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领域的优化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一线教师面对现代诗不知道“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现状,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分析指出现代诗教学要以新课标中的“审美创造”核心素养为指向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审美教育主体地位,从关联学生的语文知识、唤醒学生的生活知识、涵养学生的审美知识三个关键角度开展现代诗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当下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关系,审美与资本消费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归纳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涵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情感体验、阅读鉴赏、思维训练、人文情怀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审美体验、鉴赏、评价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基于此,从“审美”“立美”“创美”三个角度,挖掘文本审美元素,建构审美形象,催生审美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审美素养在阅读课堂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短篇小说《猎人与狼》描写了猎人“与狼共舞”的生动故事。就此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阐释和引申 :其一 ,依据生活逻辑 ,并从哲学演进的角度 ,阐释了作品对人和狼的新发现 ,揭示了作品主题产生的必然性 ;其二 ,从人性生成的角度 ,阐释了作品所蕴含的人性新观念 ,揭示了作品形象生成的可信性 ;其三 ;从审美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动因的角度 ,阐释了作品审美创作的新感性 ,揭示了作品审美创作取向的深刻性。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与狼共舞”是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大学问 ,大主题 ,大文章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核心素养内涵作了阐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怎样在具体的教学路径中落实呢?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用“以一带三”来概括,“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带动其他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学语言审美的“本质”、人的审美“心理”、比喻的审美层次三方面分析了“异质取譬”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趣”主要作为动词和副词的词性出现,表现出非审美系统之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趣”在用于人物品评的同时,伸展到论文谈艺中,显示出了“趣”的多种审美涵义;三、唐代,以“趣”评诗论文较之以前虽不见大增,但个别诗论家从理论抽绎的高度将“趣”予以了升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自五四以来的七十余年中,我国社会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经历了以思想启蒙为本位、政治革命为本位和经济建设为本位这样三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变易,受此制约,五四以来新文学对农民形象的审美视角也经历了“立国”必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国”和“立国”与“立人”并举的三次选择变易。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构成所制约的文学审美视角的不同特点,而从不同审美视角去观照和描写农民,则构成新文学发展中农民形象的几次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自五四以来的七十余年中,我国社会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经历了以思想启蒙为本位、政治革命为本位和经济建设为本位这样三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变易,受此制约,五四以来新文学对农民形象的审美视角也经历了“立国”必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国”和“立国”与“立人”并举的三次选择变易。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构成所制约的文学审美视角的不同特点,而从不同审美视角去观照和描写农民,则构成新文学发展中农民形象的几次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以澄清“基础教育”、“草根文化”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员的生存、培养其道德习惯与审美情感、促进其民族认同等三个层面,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教育意蕴。最后对落实“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功能提出了三点建议:确立新的民族基础教育观、整理加工“草根文化”、加强校内外教育的融通。  相似文献   

18.
这里以王国维对意境“其内足以摅己 ,其外足以感人”的著名论断为主线 ,从舒展审美主体 ;唤起审美体验 ;净化审美主体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诗例 ,阐述了意境具有使审美主体获得审美陶冶、审美净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是“走向解放的美学”。对人类解放的执是马尔库塞的终极目标。马尔库塞审美哲学的逻辑结构依照三个层次展开:(1)逻辑起点:对“异化情境”的社会批判;(2)审美中介:感觉革命和“新感性”的转换生成;(3)终极向度:“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表征出马尔库塞审美哲学依次递进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