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又到台湾的考试季节。接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民族即所谓的“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日、韩等国,都较重视教育,这是一般的认识。若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观点而言,科技昌明、人文荟粹的国家岂有不重视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东方,历史地存在一个“东亚汉字文化圈”。兼顾地理、历史和文化,这一“文化圈”主要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毫无疑问,这一“文化圈”有许多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圈”的特征,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儒教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我们所以取“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则因为除了其他特点之外,古代东亚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汉字”作为相关民族、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关联的主要媒介,而文字,  相似文献   

3.
高考、中考(即总考)是必要而又有积极意义的。总考应和区域的、学校的统考或变相统考(频考)严格区别。频考通过层层加压,扭曲了学生生活。以频考养总考带来严重的问题,不仅压抑了人的素质提升,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同时也阻碍了总考成绩的提升。频考文化和师本教育的共生是东方考试文化圈的核心。为了解决提高素质和提高总考成绩的两难问题,必须实行生本教育,最大限度地依托儿童的生命自然。为期六年的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事实证明,抑制频考,实行生本, 不仅发展了学生素质,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总考成绩。它对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使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变为激扬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概念是一个基于“文化圈”理论的现实构想,其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使全球范围内每一个运用汉语言媒介进行远程学习的人,都能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本文基于对“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两大结构层次:以汉语为母语的“华裔社会人群远端教育文化圈”和以汉语作为文化交流语言或对汉语有着深厚思想感情的非华裔人群的“非华裔社会人群远端教育文化圈”的文化背景,结构及其思想体系的剖析,对于“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内外的多种远端教育圈合作,尤其是远端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与共享合作,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构想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所谓东方传统伦理道德是指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融合道家、佛家道德规范和东方民族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庞大、德目完整的伦理道德教化体系和价值行为标准。东方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渊源流长,作用范围广泛,它跨越了东方国家几千年的历史,覆盖了整个华人文化圈,并且辐射、渗透到印度文化圈和中亚文化圈。  相似文献   

6.
关于考试社会学研究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院于信凤关键词:考试社会学研究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把考试的社会学研究列为“九五”科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动员、组织考试和社会学专家研究考试社会学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考试科学研究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将会有一个新...  相似文献   

7.
我们不相信考试,不相信经常有校外统一考试是好的;我们的老师绝不因为考试而教课,学生也绝不因为考试而学习;我们教育制度的优点是把合作而非竞争的精神植入其内,我们不怕学生日后会对充满竞争的社会感到恐慌。我们相信俄罗斯一位心理学家说的:"学生今天学会合作,明天就有竞争能力。"我们相信只要学校教会学生如何合作共享,他日学生就有办法竞争。——芬兰教授帕思萨·尔博格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说“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的手段”,但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学习的目的确实是考试。我以前也不相信学习的目的如此功利,直到高考后,看到周围的同学真实地落榜,才明白“一考定成败”确实毫不夸张。  相似文献   

9.
“李开复博士告诉我,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信正直”—— 有一次,我给学生做报告,学生递过这样一张条子:“朱校长,如果告诉你我们大部分学生都在考试中作过弊,你相信吗?”我当即回答:“我不相信!我只相信少数人作过弊,因为作弊对个人的学业是没有好处的。”结果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0.
对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汉字书法传播的研究,即是对汉字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的深入理解,对其在不同文化圈中传播现状的具体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具言之,汉字书法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前其最主要的功能应当移位成为海内外汉语学习者学习、热爱汉语的重要工具。在不同文化圈中,汉字书法的传播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亦不同。在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华文化的深层体认,在非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国元素的浅层感知。综言之,要做到“变与不变”,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其中“变”在于要转变过去的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观念,学习、掌握、运用芯片时代的各种新信息、新技术,“不变”在于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把握自身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东方中古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东亚的汉儒文化圈,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教、佛教文化国,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内在结构和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表征,导致了三大文化圈的文学发展有不同的路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教育感悟581: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自我教育需要得到尊重。1167年建校的英国牛津大学实行一种“荣誉制度”,即充分相信学生都是正人君子。比如,给每个新生一把钥匙,可以随时打开学校及图书馆的门,考试也不需要监考,如有作弊会送仲裁委员会裁决。显然,被充分尊重的人最容易自尊。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14,(7):22-24
一提到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在教育专家面前,每个人都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提到治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可真到了医学专家面前,每个人都极易放弃自己的体验。作为研究教育的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所得,被一线校长和教师置之不理时,要么为了自我满足而指责他们的“无知”,要么在接受事实时痛感研究的“无能”。可是,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真的是因为“无知”才不接受?教育研究所得,难道对教育实践又真的那么“无能”?我不相信校长和教师们无知,我相信步入和接受教育研究,可以让校长和教师们变得更加有知;我也不相信教育研究无能,但我相信走近和了解教育实践,可以让我们的教育研究变得更加有能。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制度,基本上代表了整个欧美文化圈在招考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其最显目之处就是“宽进”,但“宽”并不是宽而无边、肆意汪洋,而是有一系列的考试和选拔作注脚,宽而不滥,疏密有致,兹简介如下。美国没有亚洲式的联考制度,而且大学多,只要想念,总有大学可上。但是和我国一样,大学也是种类繁多,也有名校与一般学校、  相似文献   

15.
日中近代化起步前后西洋观变迁的比较郑祖铤日本和中国进入近代化之前,均属于东方儒教文化圈的农耕社会,家庭手工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近代化起步不是“内源”,而是“外源”启动的,即伴随一西学东渐@的过程启动的。结果.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学西方卓有成效;中...  相似文献   

16.
鲁稚 《家教指南》2008,(3):46-46
放学时,我问鲁鲁:“今天有没有考试?”他说:“没有。” “什么考试都没有吗?”我又问一句。他还是说没有,一脸的坦然,我相信了。  相似文献   

17.
如今凡事讲“快乐”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一些学校和老师也大力提倡“快乐学习”,“快乐考试”。据报载:山东省某市不少小学在期末考试时就进行了所谓的“快乐考试”。这是一种“无考试时间,无固定考场,无标准答案”的考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害怕考试,而是像平常学习一样宽松自由。  相似文献   

18.
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六忌”: 一忌我行我素与“闻风不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方教育课时计划,给予人力、物力上的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不要考试,不要学科化;要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如果认为不考试就不重要,我行我素,“闻风不动”,不落实“纲要”的精神,不解决师资,不安排时间等,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是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广大的学生、家长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 “应试教育”已经成了一个最招烦惹恨、人人喊打的词语, “考试”也因此而在学校里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词。“素质教育”被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似乎更给了这种心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但是, “应试教育”真的就这么跟“素质教育”势不两立吗?“考试”真的就是天才的敌人,学生的大患吗?《中学生百科》教你换一种思维!看完本期的《一生离不开的是考试》专题后,相信你会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已经无证可查,但相信有“应试教育”提法的人大多认为“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