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经历了原始氏族社会和夏、商、西周的发展,忠由一种道德意识发展为一种道德观念,并在春秋时期完成了道德化的进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践行主客体及对象明晰的道德规范,实现了传统忠德基本内涵的定型。春秋时期,忠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为上者对社稷和人民的利国利民之忠,也包括涵盖公平正义内涵的公忠精神,更包括与人忠、为人谋忠的尽心竭力之忠。春秋时期的忠德内涵型范了传统忠德基本内涵,以后无论忠德如何变迁,其基本内涵没有突破春秋时期确定的忠德内涵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忠”源于中,在进入文明前为氏族成员对其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上古三代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为民的公平政治观;至春秋中后期才一变而为对臣民的政治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苏诗选评本较苏文选评本要少得多, 见于载籍者仅十种, 主要出现于明中后期。旧题刘弘选录的《苏诗摘律》侧重于苏诗思想内涵的阐释而少作艺术分析; 阎士选等评释的《苏文忠公胶西集》考评结合, 尤推重苏诗关心民瘼与语言丰富生动两方面;张岱选评的《和陶集》措意于苏诗的缺乏情韵, 对其和陶诗时有微辞。  相似文献   

4.
明代河北书院暨元代之后处于曲折的发展时期,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丰富了地区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的内涵。书院的教学活动丰富,内容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区域个性,尤其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在河北不同书院的传承与争鸣,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学术文化在北方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5.
明代保定书院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拓展了书院历史的知识,丰富了地区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的内涵。书院的教学活动丰富,内容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区域个性,尤其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在保定不同书院的传承与争鸣,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学术文化在北方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6.
“忠”之观念对中国人一直有着重大影响。在“忠”之观念产生之初,并无那种单方面的把“忠”等同于封建时代臣子们对“君主”完全效命的“愚忠”思想因素,而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广泛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文坛上,作为与李攀龙、王世贞鼎足而三的作家汪道昆,其散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日常生活和军国大事等方方面面。从文体角度分类,可分为序跋、传状、碑志等。汪道昆散文一方面反映了徽文化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文坛的创作情况和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8.
“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器具,在《金瓶梅词话》中更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配饰之一,种类多样、用途广泛且内涵丰富,不仅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服饰文化与社会风尚,同时也在小说中承担一定的文学功能,作用于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场景呈现等多个方面,成为小说艺术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中性爱描写的出现 ,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明代中后期的时代文化环境、作家的性爱观念、读者的阅读趣味以及商业出版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性爱描写对于冲击宋明理学和宗教禁欲主义 ,肯定和张扬人的本能欲望 ,刻划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言二拍”所收明代拟话本小说,尤其是冯梦龙、凌濛初的自创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明代运河流域的商贾文化。这些作品讲述了许多曲折的经商故事,塑造了不少生动的商贾形象;既肯定商贾对繁荣经济的作用,也抨击其败坏社会风气的恶习,既狂热崇拜财富又讲究取财有道。这些思想内容折射出明代中后期李贽新思想辉光,应该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徽商凭借其同乡互助、儒贾结合及结交官府等方式在两浙盐业经营中独占鳌头。盐商经营于异地,为解决子弟教育往往在当地兴办家学和书院。由徽商主持兴办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正学书院和锡山紫阳书院为两浙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泰宁卫作为明朝的羁縻卫,一直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经济上依赖明朝,后期逐渐发展多种经营,体现在牧业、农业、手工业、渔业等多方面。明朝无论泰宁卫人众发生什么变化依然以属卫方式对待,提供经济上的扶持,最终造成自己的被动。  相似文献   

13.
嘉庆八年《合肥县志》城图第十《合肥县傅郭城图》中绘有夹城。合肥的夹城是明朝末年知府吴大朴为抗击张献忠部队、固守合肥城而建,在守卫合肥城的战役中,夹城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肥的夹城设计巧妙,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吴大朴的军事智慧。夹城,丰富了合肥建筑历史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5.
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民族问题对明代政治及化等方面有较大影响,这从明代儒学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观中可以得到反映。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无论是对明朝民族政策的制定,还是对明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尽管国家开辟了多种渠道来表彰节烈妇女,明清徼州也有大量知识精英记载节烈妇女的事迹,然而仍有有大量的节烈妇女可能被湮灭不彰.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口头称颂以其低廉的成本需求及快捷的传递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迹不彰给节烈妇女与主流社会带来的双重缺憾.由于大众的口头称颂,推动了明清徽州节烈事迹的广泛传播,进入大众、社会与国家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说,分别以国家政府、知识精英与民间大众各自而又互相配合的表彰形成的合力,对徽州节烈风气的推动起到很大的作用,扼杀了许多妇女的青春与生命.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评点《文心雕龙》成为一时风尚。笔者汇集当时诸家评点十余家,从文学理论及写作理论的角度,主要围绕“文道、文思、文质、文人、文术、风骨、通变”七个方面加以梳理,初步展示了明清两代评点《文心雕龙》的整体状貌。本综述试图打破人们惯常以个人评点为范畴的论述形式,融合各家之论为一体,力求展示那一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文理”。以期与同仁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8.
洪武时期府州县学设置及其特点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洪武时期,全国府州县学的普及率达90%以上,是前代所未曾有过的。本文从《明一统志》、《明实录》等文献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制成精确的“洪武府州县学设置统计表”,并对府州县学设置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明代呼和浩特地区的社会状况及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初年在呼和浩特地区建州卫,后逐渐丧失。蒙古部落纷争离合、成长壮大后重建丰州滩。呼和浩特地区人口也由少到多,逐渐繁衍。在纷争离合的过程中,地区得到了休息,生态得到了保护。无论是蒙古部落,亦或是明朝政府,对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的影响并不严重。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的造园手法和所呈现的自然美是以前任何朝代都望尘莫及的。明清园林艺术自然美有其深厚的道家渊源。是道家文化的历史总结和审美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