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与职业》2008,(10):12
教育部目前表示,高等学校稳步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继续保留正副教授职务。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精神,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其中,岗位工资是工资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划分为13个等级。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用岗位等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仍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对应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  相似文献   

2.
<正> 岗位职务培训是一种多层次、多等级的教育,应突出针对性,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必须分层次、分等级进行。如行政管理干部有职务等级;专业干部有职称等级;营业员、工人有技术等级。就足在同一岗位、职务上也有正、副之分,合格与熟练之分。所以,应该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业务技术能力的熟练程度划分若干等级,并按不同等级进行连续性的晋升式的培训。哈尔滨市百货公司系统营业部组长的岗位职务培训就是分为中  相似文献   

3.
此文分析了高校新一轮岗位设置带来的分类分级管理、实行特设岗位制度、控制总量与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等主要变化,指出了高校在新一轮教师岗位设置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岗位聘任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周代美学思想的等级特征及其衰落的原因,认为将美的事物纳入到等级体制之中是周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周代贵族的等级审美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饰的形制、色彩及佩件的等级划分;射侯的文饰和射箭时乐曲的等级划分;乐舞规模的等级划分;席子质地、文饰的等级划分;棺椁美饰的等级划分。周代贵族等级美学思想的衰落是美的自然发展规律使然,也是贵族统治衰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按照教师工作的特点,将教学与管理岗位严格划分。从而有效地减少单位、部门内的“人情优”,扼制单位、部门内部拉帮结派等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6.
将全国的州县划分为若干等级进行治理,系自北齐始,北周和隋沿袭。唐代除了在全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五十七州设置大、中、下都督、都护府外,将其余二百余州划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同时,将全国一千余县划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十个等级。唐代如此繁杂的州县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意义何在?而这些州县等级又有升降,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一向没有被认真研究过,然而,却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工资等级表存在着等级间重叠度高、高低等级间级差较小、涨幅不合理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励教师追求专业水平的提升。本文根据薪酬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特点,尝试设计了一个具有以下特点的工资等级表:一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划分了五个工资等级与之相适应,体现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二是根据市场工资线设计了第三个等级的中间值,保证了工资水平的外部竞争力;三是采用等比级差法设计等级间中位值,实现了级差随等级增加而增加;四是遵循新的工资理念,设计了合理的等级间工资重叠区间;五是结合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建立了教师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年代制定并沿用至今的市镇规模级别标准已不适应当今的国情,因而要调整现行市镇规模级别标准。为了适应目前我国国情,有利于国家行政管理,在此提出新的市镇规模级别标准。因此,可考虑将全国市镇规模划分为8个等级(即城市规模划分为5个等级和镇规模划分为3个等级),并与其相应的行政级别挂钩。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在资格种类和等级划分、资格证的时间效力、违反教师职业许可制度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完善,决策者可以借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相关经验,调整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种类并划分专业等级,考虑资格证的更新换证制度,并系统地规定违反教师职业许可制度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一、全员岗位职务培训的基本做法 (一)划岗定标根据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和精兵简政的原则,确定设立哪些岗位。在划分岗位的基础上,根据每一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本着高低适度的原则制定每一岗位应该达到的标准。煤炭行业由于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熟练工种较多,除机加工、电工、电气焊等技术工种有等级技术标准外,煤炭加工和批发零售的各个岗位一直没有成型的岗位标准。管  相似文献   

11.
正企业操作类人员岗位专业能力标准编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体岗位建标法,即根据岗位工作要求确定专业能力模板进行标准编制。第二类是1+α建标法,即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的同一性对岗位序列进行划分,再根据序列中不同岗位对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将岗位进行级别划分,之后将序列划分结果和岗级划分结果进行排列组合,构成一个二维的建标框架,最后根据框架按岗系分别设计1+α模式(岗系共用专业能力标准+岗位自有专业能力标准)的专业能力标准模板,组织岗位专业能力标准编制。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高附加值、低能耗等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着力研究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及岗位技能内涵,并按技能层次进行阶梯划分,在此基础上,将技能阶梯层次划分引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使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阶梯,并从划分的三个阶梯出发研究如何将课程进行分类和采用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连续变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岗位能力阶梯式成长,同时,本文将以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验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从今年起普通高中学生将要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试在每年12月进行,考试成绩将记入学生档案。根据该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将按照课标要求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的考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人事司劳资处副处长杨鸿认为,目前教师的职责、任务没有得到有效区分,难免出现评价标准模糊、晋升机制随意等问题。而实行“岗位+能力”的双重导向,就可以解决问题,即教师岗位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但同一岗位的职责可以根据教师本人能力发展而变化。一是变“窄口径”为“宽带制”,将教师任务和相应职责区分为基本职责和扩展职责,基本职责指所有教师都应完成、又难以区分等级的职责,包括一门课的教学、在课内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继续教育、参加教学研究四项。在此基础上,将那些比基本职责要求高,  相似文献   

15.
STEM理念应用于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STEM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学科课程和“项目等级塔”并行的项目课程体系,学科课程重点保障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项目等级塔”承担岗位实践能力渐进式培养。“项目等级塔”分为单项项目课程、跨学科项目课程和综合项目课程,项目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定位、项目边界划分和知识分配。  相似文献   

16.
学生成绩是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考核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重要指标,其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方法对学生成绩评价存在等级划分过硬和考核成绩简单加权等问题,可以使用具有处理随机性和模糊性能力的云模型来定性评价学生成绩——通过云理论中的云发生器和条件云等方法,结合平时测验成绩来建立综合云模型评价体系,完成学生成绩等级软划分;同时,利用正态云模型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云评价,实现学生成绩和教师授课质量的云评价。该评价模式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划分学生成绩等级和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还能为高校教务管理改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对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其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的,考核评价必须选择合适的考核评价内容,科学确定指标及指标权重,并根据所聘的不同岗位以及岗位等级,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避免根据大一统的考核内容,凭主观印象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和临时教师资格证书两种.每种证书又分为一、二两个等级,但都必须通过考试获得。日本的教师除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参加各都、道、府、县举办的教师检定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口试.通过者列入候选名册,待有教师岗位空缺时,便依次递补。一般来说,录用者与候补者之比为1:5,可见筛选之严格。  相似文献   

19.
三、岗位职务描述的具体内容对于不同职业而言,岗位职务描述的具体内容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如教师职业同医生职业,工人职业同管理职业等,都有着质的不同。但无论存在何种差异,还是有其共性规律可循的。为了大家便于了解掌握岗位职务描述的基本内容,我们按照一定的生产和活动范围类别,将岗位职务描述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岗位职务基本情况描述主要包括职业、工种名称、工种序号;职业工种要求的职务水平等级、资格证书等级;职业岗位的特点和特别指出的危害等。2.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或范围描述主要包括产品品种、类型,活动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务晋升政策起源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声誉和社会地位,后来演变为以职务名称制度鉴别教师,再后演变为以职务评聘制度界定教学岗位。随着此项政策与教师聘用制度、教师福利待遇的融合,政策异化现象明显。教师从关注专业发展异化为重视职务晋升,高级别职务限额让教师专业发展受挫,职务等级升迁的不可持续性使教师过早放弃专业发展,在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上的指标配置让教育发展失衡。为此,真正实现评聘分离,调整并延长职务等级,用不同能力类别而非能力大小来设置职务等级成为此项政策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