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前的教师教育中,教育智慧的培养比较欠缺.教师教育要站在教师专业化的高度培养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智慧的方法主要有:引导师范生形成教师专业化意识,提升教育理论课程的实效,指导学生阅读教育名著,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之路是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加强教育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2.
师范类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是以获取实践性知识、发展师范生实践能力和挖掘师范生实践智慧为目标的课程。教育实习作为地方院校师范类专业集中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应从实习过程、教学环节、实习环境等方面营造、完善和开展实践课程教学,着力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师范生的实践智慧是师范生个人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其教育专业情感的合金.师范生实践智慧是可以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双导师制”的落实、舆论的引领等途径生成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育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师范生理论素养、启迪师范生实践智慧、培养师范生专业情感、塑造师范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课程。根据《小学教育学》课程的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可归于八大维度: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法治意识、道德规范、教育情怀、教育思维、终身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层层推进、教育叙事、案例教学、正反对比、作业分享、学思结合、比较分析等方式来挖掘和利用《小学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动人动情、入脑入心,实现《小学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缺失主要表现为不熟悉新课标、新教材、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教学机智缺失和教学评价语言乏力等。其外在原因主要在于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单一和教学实习指导形式化;内因则是师范生自身教学反思意识薄弱。可以通过优化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结构、改善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模式、强化师范生的校本培训及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意识和习惯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6.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是否具备良好素质的标志,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中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层面,二是学校层面,三是师范生个体层面。可以从调整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之间的比例;丰富和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健全学校实习制度;严格课程实施,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严格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查和考核;强化师范生自身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意识,提高师范生自身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六个方面解决学校和师范生自身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实践智慧发展符合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生实践智慧发展的逻辑向度表征为从"单向度"到"双向度"的师范生实践智慧时间序列转变;从"断裂式"到"全域式"的师范生实践智慧发展场域转变;从"单主体"到"多主体"的师范生实践智慧养成过程转变.当前,我国师范生实践智慧培养存在"唯知识和技术"的目标旨趣、"失整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无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过程等问题.因此,师范生实践智慧最终价值效用的发挥有赖于"双向度"导向下的育人体系构建;"全域式"指引下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多主体"背景下学与教的持续变革;师范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过分强调理论化,或只注重师范生社会就业技能层面的训练,忽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本文提出重构教师教育课程的路径:强调专业精神确立;实践取向的知识积累;教育智慧的培养;课程的有效整合;教育实践的有效创新;课程学习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构建高职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科学厘定其构成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全程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凸显专业的师范属性,提高高职师范专业的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教育是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国家扶植专业。为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包括师范生实验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建设有特色的生物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打造生物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保障师范生能顺利适应教师教育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1.
具备良好的课程理解能力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之一.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内在地包含理解课程内涵的能力、理解学科的能力、理解课程文本的能力、理解课程实践活动主体的能力四个方面.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凸显与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品性,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塑造师范生的课程思维以提升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师范生对课程行动的积极反思.促进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生成的可能路径有:优化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夯实师范生课程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提升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创设学校课程文化,增进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课程理解能力培养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标准。针对现今师范生教育中专业伦理素养的严重缺失,本研究深度剖析了师范生专业伦理建设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育和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传统师范生培养理念、増强专业伦理课程设置、丰富专业伦理实践环节、创设专业伦理教育氛围等措施构建师范生专业伦理一体化建设体系,以提高专业伦理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深化师生幸福感和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发展是师范生培养的基本出发点,而在其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伦理培养是关键。目前,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面临技术主义倾向、知行断裂以及教育方法灌输式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培养和未来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为此,应在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中以专业伦理课程提升专业自主性与自律性,以实践训练加强师范生专业体验,同时以渗透式教学内化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从而推动师范生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是其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数学师范生专业面临新形式及现状出发,从培养师范生的价值观、师德、建立师范生导师制、实施课程多元化、加强教育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探索师范生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注重实践智慧生成是当代教师教育的重要取向。当前的师范生教育见实习在空间的“情境”和时序的“脉络”上仍存在缺失和断裂的问题。充分学习借鉴新加坡如师范生教育见实习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思维及精细操作的“颗粒度”所彰显出来的专业、精致品质,基于“技”与“道”的统一,应当在师范生教育见实习中加强师范生教育情意的涵育、强化多维协同的指导机制、推动见实习课程的结构化,以促成师范生教育实践智慧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卓越教师成长规律,职前教师教育应着力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其成长为卓越教师奠基.师范院校应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以培养卓越教师为价值追求,通过创建师范生学习社区、构建全实践育人体系、引入校友资源等途径,突破学科课程、专业实践、校园文化等的制约,提升师范生的学科智能、实践智慧、卓越品质等卓越教师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培养途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专业化缺陷”,不利于师范生反思性发展。为此,师范院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师范生“完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反思性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提升其反思能力和反思品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师范专业需根据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培植、提升。应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打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模块化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形成提升师范生为师素质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学科、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对其专业精神的关注不仅珍贵而且理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向度加以考量。调查发现:师范高专职前教育对师范生专业精神的影响特征明显;师范生专业精神主要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技能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师范高专教育当加强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合理设置教育实践课程,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立德育人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师范教育的归结点。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胜任专业性教育实践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综合。在专业整合的视野中,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三要素"是专业愿景、专业眼光与专业技能,三者构成了一种涵摄式结构。从单项实训走向专业整合,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专业人"胜任力是当代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转变的必由之路。未来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变革方向是:从力促教育实践成功的角度科学定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坚持从教师职场角度调整培养思路,立足行业融合理念调整师范生实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