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美国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美国梦"一直是美国媒体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在美国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美国梦"的内涵各有侧重,而媒体对美国梦的表达和呈现也不尽相同.本文选择美国历史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探索美国梦的内涵演变以及媒体在推动美国梦方面所承担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殷帆  金佳 《东南传播》2012,(7):93-95
近些年来,"主流媒体"一词在国内风靡,"主流媒体"似乎成了一个高帽,所有的媒体竞相抢着拥戴,究竟什么是主流媒体呢?主流媒体的特征是什么?在媒介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传统党报媒体以及都市类媒体怎样通过改革跻身"主流"的平台上?主流媒体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本文收集整理2011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对"主流媒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很多理论的精髓往往凝结在一个概念之上。相对于稳定的符号化的表征,概念的内涵往往在传播扩散和认知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化,由此导致概念内涵被扩大、缩小或修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库建设正在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基础。本文借助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Ⅱ分析了1985年以来,"知识库"概念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扩散和演化情况。结果表明,"知识库"的概念首先产生于智能控制领域,随后逐步扩散到工程应用、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企业管理与教育科学等五个领域。在此发展过程中,"知识库"逐渐形成了两个方面的稳定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主流媒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流媒体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由政治、经济、化、经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主流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报道了主流信息,拥有了主流受众,占据了主流市场,吸引了主流广告,形成了主流品牌。信息时代研究主流媒体的意义在于:信息时代的受众需要主流媒体,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需要主流媒体.信息时代的传播控制需要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的传媒界,"融合"是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开放"和"共享"是典型特征."北京时间"作为一家拥有主流媒体基因的新型媒体,以面向未来的智慧推进与各类媒体资源的融合,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超越媒体边界,实现主流价值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方迎丰 《新闻界》2006,(6):57-58
一“、主流媒体”概念从何而来?近几年,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业界都异常关注一个热点词汇:“主流媒体”。在学界还在为“到底何为主流媒体”争论不休的时候,业界早已躬身力行、全力打造“主流媒体”了。有意思的是,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实践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似乎并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许文彤 《出版经济》2003,(12):14-15
媒体产业化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例如报业,处于一个所谓"转型转轨"的阶段,财政拨款减少,越来越倚重于市场的产物.媒体经营的市场化,必然会触及到三个重大的问题:第一,不同地域同类媒体联合经营的问题;第二,相同地域不同媒体的"跨媒体"经营问题;第三,媒体之外不同行业相互参与、渗透经营问题.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跨媒体和跨行业之间的组织重构和利益关系调整.这样,"媒体产业化"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李爱晖 《当代传播》2015,(1):104-105
本文在考察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现实压力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媒介认同"概念,剖析其内涵意义,并通过追溯认同概念的源流,探析"媒介认同"概念界定的合理性,进而厘定一些相近概念的异同和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这个时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媒体或学者口中的"对外传播",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此概念进行探讨和辨析。一、研究者眼中的"对外传播"概念段连成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他在1988年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对外传播学"这一名词,他认为,"对外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以外国人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学分支"。曾任中国重要外宣媒体《今日中国》副总编辑的沈苏儒在1999年出版了《对外传播学概要》,他认为,"对外传播是跨国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传播,是针对外国人  相似文献   

10.
刘宝林 《现代传播》2007,(6):149-151
一、悖论的产生 越是基本概念,人们越是很少怀疑它的准确内涵."现场观众"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从语义学角度看,顾名思义"现场观众"的概念首先是观众,现场只是前面的一个定语,因此,"现场观众"也是指通过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受众.  相似文献   

11.
VISION:集成分类法、主题词表和语义元数据的概念网络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王军 《情报学报》2003,22(4):412-418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分类法和主题词表的基础上集成语义元数据、构建概念网络、实现概念检索的方法.和其他的概念检索系统相比,它的最大特色是在检索之前先将信息资源根据其内容和主题组织到概念网络中.这样的概念网络,既是一个资源组织的框架,又是一个知识浏览和概念检索的信息空间.同时,还能支持用户学习.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概念检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集成分类法、主题词表和语义元数据构建概念网络的方法和好处.介绍了一个原型系统VISION,它是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类的书目数据实现的.文章最后进行深入讨论并介绍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丁柏铨 《今传媒》2008,(2):15-17
"投入"与"产出",原本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前者,大致是指为生产产品(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所耗成本;后者,则指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人们总是希望在进行生产或投资时,"产出"能多于"投入",并且是愈多愈好.笔者试图借用上述概念,从一个角度考察新闻精品的创制、生产.在此处,"投入"和"产出"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投入",指身心投入;"产出",特指新闻精品的制成问世.那么,对于新闻精品而言,"投入"与"产出"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3.
丁晓斌 《传媒观察》2014,(12):56-58
正南京"爱情隧道"砍树风波的圆满解决是都市主流媒体主动应用、借鉴新媒体的结果,是媒体、公众、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议程良性互动的产物,它是全媒体生态下都市报通过协商民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一次生动实践在今日传媒界,"媒体融合"无疑是最热的一个词,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借鉴新兴媒体强大的聚合力、散发力,既保持原有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特点,又能够在庞大的信息场中进一步彰显主流价值,引导主流舆论,这是摆在中国所有都市报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8):38-45
我国对"主流媒体"一词的引入与发展经历了"他称"、"泛称、"自称"以及提出"新型主流媒体"的四个阶段。"主流媒体"所指的演变清晰地折射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这在本质上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文章还指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亟待理论的突破,新型主流媒体不应局限为一个新闻学概念,而应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指向现代传播、现代产业与现代国家治理等三个基本维度。文章最后还提出未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原以为美国"精确媒体"(Accuracy in Media)应当是个非常客观中立的组织.想不到它实际上是一个右翼保守的媒体研究机构,专门替共和党政府和保守势力鸣冤叫屈(详见上期).那么,"媒体与公共事务中心"(Center for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是不是正如该中心创始人罗伯特·利克特总裁所说的那样"客观中立"和受到左右两边人的尊重和欢迎?该中心是如何分析研究美国2008年大选以及如何看待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以下是笔者采访利克特的对话录: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广播电视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的当下,广播电视要努力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能力,再次凸显出新闻立台的重要和可贵. 一、从对内涵的再认识来看,"新闻立台"是广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从喉舌的功能和传统的实践来看,"新闻立台"应成为广电媒体遵循与践行的使命 新闻传播是广电传媒最基本的职能,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好喉舌作用一直是中国广电媒体的首要职责,新闻是实现喉舌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近一阶段,对微博及由微博引发的传统媒体"乌龙事件".争议越来越多. 笔者所听到最为极端的观点有三个:其一,"微博算不了什么(媒体),我根本不看,它只是一小撮别有用心分子的鼓捣,不足为信".其二,"微博很危险,与传统主流媒体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听任它发展下去,执政党地位将受到严重动摇".其三,"主流传媒工作者已被微博严重误导,必须尽快摆脱,否则会有更多的‘乌龙事件".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2010,(3):129-138
"风俗"一词是中国固有的概念,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变迁中,"风俗"的内涵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接受西方思潮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民俗学的创始时期,"风俗"曾经被用作"folklore"的译词,但是后来则被"民俗学"所取代。本文通过解读几部重要的文献,分析"风俗"概念的近代变迁,考察其最终无法进入学术殿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蕾 《新闻传播》2013,(12):161
2011年8月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面对资讯信息量过剩的今天,"走转改"的实施,让地方主流媒体深入思考了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意义。笔者认为,地方主流媒体必须深入推进"走转改",真正走出去、"沉"下来,到田野、下工地、进社区,贴近式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现象、新动向,推出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报道,提升地方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