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锦歌(歌仔)是漳州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以方言演唱,曲调朴实,内容通俗.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锦歌(歌仔)传入台湾,并与当地民间小调融合.后来,以歌仔为主要音乐,结合舞台表演产生了歌仔戏.海峡两岸戏剧界人士普遍认为,台湾歌仔戏源于漳州锦歌.  相似文献   

2.
从人背景因素方面,解释歌仔戏“闽调台腔”现象及两岸歌仔戏音乐流派产生的原因,说明台湾移民社会环境和闽台不同社会背景对于歌仔戏音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歌仔戏是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福建省的龙溪专区、晋江专区、漳州市、厦门市,以及海外侨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在福建,由于主要流行于芗江流域一带,所以也称之为芗剧。歌仔戏是台湾人民和福建人民辛勤劳动的艺术结晶。它是由闽南漳州一带的锦歌,传到台湾,同采茶、车鼓等民间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发展为台湾歌仔阵、落地扫、歌仔戏,然后又由台湾传回福建的。在歌仔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音乐创作经验,可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戏曲音乐、进行音乐创作提供参考。因此,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讨。重点在于音乐分析,其中虽亦涉及历史沿革问题,但不作历史学的考证,而只作一般阐述。  相似文献   

4.
锦歌(歌仔)是漳州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以方言演唱,曲调朴实,内容通俗。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锦歌(歌仔)传入台湾,并与当地民间小调融合。后来,以歌仔为主要音乐,结合舞台表演产生了歌仔戏。海峡两岸戏剧界人士普遍认为,台湾歌仔戏源于漳州锦歌。  相似文献   

5.
"捡戏"是指捡戏者"将自己演过或看过的戏,移植到新的剧团"。"捡戏"对歌仔戏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不仅促成了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形成,也对歌仔戏传统剧目的编创及剧种变异均有重要作用。剧种年轻且具有包容性、身处繁盛的戏曲文化环境以及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机制和城市商业剧场的兴起等,是促成歌仔戏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捡戏"传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台湾当代戏剧的发展状况及走势与大陆同期戏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同源分流的历史长达三十年,直至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交流叠合的趋势.杜云之说:“台湾光复前,我国现代戏剧早已传入.许多台湾的剧人,向往祖国的戏剧活动,采用上海等地传来的剧本,模仿演出,以致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惮忌和迫害.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写下血泪的一章.”抗战胜利后,大陆许多职业剧团纷纷赴台进行公演,先后演出了吴祖光的《牛郎织女》、《正气歌》,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曹禺的《雷雨》、《日出》,柯灵和师陀改编的《夜店》、《大马戏团》等,使沉寂多年的台湾戏剧出现复苏的迹象.在赴台演出的剧团中,除上海观众戏剧演出公司、南京国立剧专学校剧团等话剧团体外,还有不少戏曲剧团,如顾正秋、张正芬的“顾剧团”,王振祖的“中国剧团”、张远亭的“正义剧团”等,这些剧团演出的京剧(台称平剧或国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与话剧和台湾本土的歌仔戏一起.共同促使光复后的台湾剧坛一度出现颇为繁盛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歌仔戏是我国现存三百六十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本土的剧种,该剧种的文场乐器及组合方式,既有着与其他戏曲剧种的一般性规律,又有它本身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独到的艺术特色.文章对歌仔戏文场传统伴奏乐器的特色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并列举部分谱例针对乐器组合方式及配器手法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漳州不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就。文化活动促进了艺术交流,各国许多文化人、艺术家也与漳州演艺界建立了有效的文化机制和交流计划,并派人到漳州举办歌仔戏同台演出和研讨艺术活动。还有南音、南词的活动,也得到海内外的呼应。  相似文献   

9.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漳州不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就。文化活动促进了艺术交流,各国许多文化人、艺术家也与漳州演艺界建立了有效的文化机制和交流计划,并派人到漳州举办歌仔戏同台演出和研讨艺术活动。还有南音、南词的活动,也得到海内外的呼应。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是传承和普及闽台文化、体现两岸同根同源的活化石。本文阐述将歌仔戏引进中学音乐课堂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剖析歌仔戏引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总结教学与探索中的实践经验,为歌仔戏这一文化瑰宝走进中学校园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尺八" 小考     
始名于唐代的吹管乐器尺八(后称南音洞箫)沿袭到南宋,并传到日本,至今仍“隐居”在南音中,流行于福建闽南以及台湾省等地。它在南音及闽南语系的芗剧、梨园戏、高甲戏、台湾歌仔戏中是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12.
潮调作为地方戏曲声腔,在明代就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剧目、唱腔体系,拥有《荔枝记》、《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剧本。该文对这些剧本的潮调性质进行了考析。明清以来,潮调流传于粤东、福建、台湾的潮剧、梨园戏、白字戏、竹马戏等剧种,它们都继承了明代潮调的剧目、剧本。  相似文献   

13.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期福建宗教文化随闽籍移民传入台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联系,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联系,闽台宗教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关系更加密切,大批台湾善男信女来福建祖庙进行谒祖,客观上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15.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6.
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教授发现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下简称《明刊三种》)为我们了解明代闽南地区的戏剧、南音及方言口语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出版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是该书的校订本。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校订本在校勘、注释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校、失注或误校、误注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在校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科学校注明刊闽南方言戏文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台湾女性旅游者以其惊人的消费能力和增长速度引起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旅游相关部门的关注,而福建省作为其最重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对其开发力度明显不够.基于此,本文从分析福建省开拓台湾女性旅游市场的可行性入手,证明了福建省在开拓台湾女性旅游市场上的先天性优势,并研究了台湾女性在我国大陆的旅游行为倾向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省开发台湾女性市场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河南固始成为众多闽台人的祖根地。也正是因为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欧潭生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寻根浪潮的兴起,具有双重身份的欧潭生开始关注和探究豫闽台渊源关系,其研究成果不仅成为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成为固始成功举办"根亲文化节"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闽台人力资源开发比较及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是台湾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台湾与福建在民间人力资本投资动机、人才就业分布、高素质人才现状、科教投入、科技产出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 ,加强福建与台湾人才开发的合作 ,对两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日益被教育界及地方政府所关注,在日益频繁的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中,在闭台资企业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其实施的人才本地化策略,为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闽台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带动,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但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