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李婷玉 《文教资料》2011,(19):41-43
称谓是在人类社会中用来对特定人际关系和身份角色的称呼,称谓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思维及交际方式。而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称谓上也就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称谓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以此来探微两种语言各自承载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称谓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语。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文章探讨了汉英称谓语在社交称谓、性别称谓和亲属称谓方面的异同。只有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社会交际和翻译活动,才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口头或书面交流的质量,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跨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3.
当代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佛娇 《文教资料》2009,(17):59-61
社交称谓语作为一套约定成俗的社会交际符号.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英社交称谓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血缘亲属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因此,社交称谓语的研究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交称谓语的分类.比较了中英社交称谓的异同.以及从社交称谓的异同中体现出的中英文化及风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存在着种种差异。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体系,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更蕴含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对英汉亲属、社交称谓差异及其文化背景作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询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促进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社交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称谓得体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称谓的得体性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礼貌准则、以及人际关系。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影响着其各自社交称谓体系,影响着社交的成败,影响着社交称谓的得体性。  相似文献   

6.
廖珊珊 《海外英语》2012,(12):165-167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传递给对方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交际双方年龄,性别,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角色身份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义,很多时候只需要通过称谓就可以了解清楚,因此称谓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翻译通常会涉及俩种语言和文化。近年来,受到世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影响,翻译研究正逐渐加强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俩种语言对比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学层面上,也表现在文化层面上。该文试根据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分类,以社交称谓的实际运用为研究对象,对它所体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该文还探讨了社交称谓语在一定语境下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人们了解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国家、民族存在不同的称谓系统和习惯,产生这种不同的深层因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文章将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来探讨英汉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中的敬称和谦称以及虚拟亲属关系称谓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社交称谓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语言学者对社交称谓的结构、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社会语言学———交际角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交际因素深刻地影响着社交称谓,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聚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影响可以体现在社交称谓的构成、社交称谓反映的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交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符号学家把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它同其他符号一样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构成,并具有一般符号的标记性、统一性、强制性和任意性,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比一般的符号系统具有更强的民族性.正因为此,它为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所重视.根据民俗学家对称谓系统的归纳,人类的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等四种,但不属本文讨论范围,这里不再赘述.后者包括非亲属称谓(人称、姓名、职事、仿亲属称谓等)和语境称谓(敬称、谦称、呢称、贬称、谑称和婉称等).恰当使用社交称谓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它不仅表明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标志,而且表明个人在社会集团中的位置及其所属的文化范畴.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试就英汉社交称谓的国俗差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称谓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由于中国和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和亲缘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的称谓体系表现出不同的类别特点和习俗.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本文分析了汉英称谓体系的特点,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形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按照社会关系称谓的语义语用范畴进行了分类论述,把它们分为:一、泛称社会关系称谓;二、借称社会关系称谓;三、职务职业社会关系称渭;四、俗称社会关系称谓。章认为社会关系称谓的变化能迅速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发展情况和社会集团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根据乌鲁木齐方言的客观语言事实,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在对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的特点及其社会成因,揭示了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的社会复杂性及文化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等差原则是汉语称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渭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化心理。汉语社交称谓有一种难解的困惑:称人时不知是该以等差原则相称还是以情感原则相称。以等差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情感,以情感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等差,二构成了一个称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说话者的素养与观念,进一步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后西游记》中的社会称谓语为例,其中,职衔称谓语、部分帝王称谓语折射出森严的等级文化,敬称、谦称、詈称、倨称和拟亲属称谓等反映了古人的尚礼文化,佛教称谓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神仙名称类称谓语和部分帝王称谓语蕴涵了自然神崇拜文化。通过分析社会称谓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描绘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5.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人们的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称谓词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伦理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和公众整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称谓语是交际的起始、社会伦理的窗口,通过对比中西称谓语使用的差异,可以透视出中西方语言伦理观在言礼、言仁、言忠、言信四个方面的内涵区别,促进和谐语言、和平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令留学生头疼的称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呼和称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称呼就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 ;称谓语则是对他人介绍 ,表示身份的词语。人类社会是一定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组织形态 ,称谓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称呼语就是这种特定文化的反映。称呼语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不仅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 ,也反映在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中 ,而且还体现在各种行业之间。研究称呼语所包含的丰富的语义内容 ,可以了解称谓传承文化的功能 ,帮助留学生透视一定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两种不同语言亲属称谓进行了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我们了解了亲属称谓在交际使用时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存在的历史原因及其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拉祜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拉祜族亲属称谓的特点是拉祜族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传统观念的生动反映。通过对拉祜族亲属称谓的分析,探讨其家庭结构及婚姻制度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喀什话作为雏吾尔语南方方言的分支,作为雏吾尔语结构功能及文化上的变体。它总体上与雏吾尔语标准语保持了一致,但由于历史、文化、宗教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喀什话保留着独特的语言文化特点。亲属称谓是其中之一。它有亲属称谓数量少,简洁,宗教色彩浓厚,职业、家庭背景影响大等特点。论文结合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雏吾尔语喀什话亲属称谓特点,展示喀什话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