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和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工业化时代,都是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爱情也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屡次失败。乡村乌托邦与爱情乌托邦的幻灭,促成了二人的天才命运。  相似文献   

2.
文章中分析比较的两位诗人,一个是中国的"麦地之子",一个是"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都从乡村进入城市,书写着爱情与死亡、乡村与城市,但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诗人海子与叶赛宁以其才华征服世界,文章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两位诗人的创作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与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现代化高涨、诗歌兴盛的年代。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叶赛宁的诗歌主要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孕育了宝贵的生态思想;海子的诗歌则充满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关注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他们的悲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悲剧,是现代性的焦虑所致。  相似文献   

4.
从乡村进入城市的70后诗人,在求学时期曾深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的影响而走上诗歌道路.他们凝视着现代大都市正在频繁上演的悲喜剧,与他们背负的乡镇历史和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性纠缠搏斗.然而,他们的诗却频繁地展现他们作为进城者的失败与虚无,以及凋敝的乡村已无法返回的悲伤与惆怅.他们在书写自身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感受到的精神危...  相似文献   

5.
打工诗人跨越乡村和城市两个空间,在候鸟般的迁徙中通过不同的空间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将乡村作为自己精神家园建构的空间,将工作场地作为冰冷的异托邦,最终通过身体这一空间意义生成的最终载体表达自己的内心隐痛。打工诗歌的空间表征揭露了一个底层长期不为主流社会所认知的历史,以强烈的在场文学道出了底层生存之苦痛,具有强烈的承担意识和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6.
叶赛宁和臧克家都被誉为杰出的“农民诗人”,鲜明地体现在他们对城乡关系变革的态度上,即对乡村的偏爱与对城市的抵制,但比较而言,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两者有生命关怀与社会关怀、不归路与康复路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8.
很少能够读到这样清亮优美的诗句了,现在都市之中的诗人们,大多面对严峻的生活,而凭借着繁复的句子到神圣敞亮的精神世界中去,是很难让人找到他们了。而在这里,一个年已中年的诗人,怀着一腔的柔情,追怀少小离开的乡村,那些难以言喻的  相似文献   

9.
隐逸是唐末诗人的生存状态之一,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隐逸方式也各具特色,在隐逸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隐逸对唐末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乡村诗人滔滔不绝的演说终于结束了。那个叫“芒先生”的绿胡子老爷爷笑眯眯地走过来,把一个黄澄澄长得像灯笼的果子递给乡村诗人,诗人立刻被果子俘获了。说实话,乡村诗人说的这一番话,立夏几乎没听懂,她只抓住了一句诗和几个名词,打算一有空就把那几个名字先记在本子上。尤其是诗人提到了“诗心”——和心有关,她正好要收集。  相似文献   

11.
教学《村居》这首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理清诗脉,解决难点所谓诗脉,就是诗的脉络,也就是诗人写诗时的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村居”是什么意思?(在乡村里居住。)准在乡村里居住?(诗人。)这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居住在乡村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象,诗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劳动必然会影响其创作风格。作为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和陶渊明,一生与劳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毋庸置疑,在他们的诗歌中,必然反映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对于善于用朴素的语言来写诗的两位诗人,劳动对他们的诗歌特色和思想必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旧唐书所描述的诗人形象,是建立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精神领域的文化构成。是不同的社会因素和编撰者的个人因素的差异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因而分别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于新旧唐书修撰的影响做了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在其不同视野之下诗人形象出现的差异性,更为深入地理解诗人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正统言论对他们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折射出他们社会地位的变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以及美国乡间诗人弗罗斯特,他们都对自然有一种独特的敏感性。自然,尤其是乡间风景,是他们大多教诗歌的主题和内容,自然不仅是其诗歌的语言也是其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这三位诗人代表了人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对自然的亲近、追求、向往和永恒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海的子民“与“海子“是繁杂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下塑造出来的两代具有不同精神气质与信念归属的诗人,这两位诗人成为他们各自时代的精神与艺术的代表,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然而是深刻而复杂的意识转轨.本文关注的是,这两代诗人之间的精神差异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来诗人”和五六十年代的“南来诗人”最大不同是没有“难民”心态,他们有的较快溶入当地社会,有的则一直“水土不服”。他们多半到香港后才出版诗集,和本土诗坛很少交往。  相似文献   

17.
汪佳庆 《考试周刊》2011,(29):51-52
"文如其人",任何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个性特征,诗人所处的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诗言志",诗人都会将自己的理想、情感抒发在诗词中,学生在品读诗词前,可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细细领会。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誉为新英格兰的乡村诗人。他从乡村汲取创作灵感,以普通农民生活和乡村自然风光为诗歌素材。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快,富有浓郁乡村特色,展示了R.弗罗斯特炽热的新英格兰乡村情怀。  相似文献   

19.
海子是当代诗人中乡村的发现者。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山水田园一直是中国诗人的“母亲”。但到了现代,这种情形有所改变,很多诗人虽然在农村土生土长,但对乡村似乎很隔膜。海子把断了的那根乡村诗歌之线又接了起来,《两座村庄》就是其中的代表。它的内容并不复杂,写五月村庄的麦地、风和星光以及诗人面对村庄的各种意识。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构思巧妙,它把自己的村庄 (海子的村庄 )和普希金的村庄并置在一起,诗人看到的现实和诗人的意识纠缠在一起,这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但同时也加大了诗歌的容量…  相似文献   

20.
诗人陈衍强从开始创作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写农村,他和他的诗歌都深深的扎根于故乡山村之中,他的作品多用通俗的口语写作方式对乡村现状进行诗性的描摹,对乡村的中存在的丑陋一面进行深刻的揭示,来隐性地表达着自己对乡村的真爱情怀。可以说,在一定的意义上,陈衍强是一个纯粹的乡村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