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为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消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在"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运动轨迹中,实现了"审美"在当代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与融合。这样,在一个处处皆美的世界,艺术走向了和美截然分离的宿命。然而,从美学的批判角度上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势必导致审美判断不再可能,而必然走向自身的反面,即以美的名义扼杀社会成员的审美敏感力,最终把世界变成"美的荒原"。因此,在新的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美育功用不应被忽略。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美学"理念近几年流行于学术界甚至是大众生活,人们将审美视野更多地投射于日常生活审美中,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发展和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审美活动在快速消费文化下更显复杂。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当代艺术的"审美日常生活化"成为"生活美学"背景下的双重困境。只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感应互通,才能构建出一个本真自然的美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理论话语,其实质是把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此理论的出炉是和当时西方社会语境十分吻合的,它传入中国大陆之后,迅即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文章试着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理解而引出艺术民主化,从而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6.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后现代社会的莅临和审美的泛化,使当代文化形态开始发生重大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过分依托消费主义而消弭了审美主义的文化精神,艺术的生活化诉求导致艺术本体生命的沦丧,“精神的美学”变成了“眼睛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而是指消费社会和传媒时代来临之后形成的表象世界和深层心理的审美化,是泛审美文化的一种现象学描述。审美和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扩张导致艺术自律性的消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造成了艺术“光晕”的消失和艺术作品稳定性价值的解体,精英艺术开始与大众文化融合并形成新的时代景观。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內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信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現,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  相似文献   

9.
当下,网络"恶搞"以复制、拼贴、戏仿、反讽和颠覆、滑稽、戏谑的后现代影像表达来解构权威、解构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而且呈现出一系列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人们沉溺于解构主义的反讽、戏谑和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仅剩下一种日常生活的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或粘贴后的后现代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作理性的分析,从生活的内涵和审美的实质两方面来看生活与审美之间并不具有不可通约性,后现代时期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范畴,"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多面性,既包含着浅层外观的审美化,也包含着深层认识论的审美化,同时还包含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双向互动,这些不同层面之间构成了一种矛盾张力结构。因此,应该拓展出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采用更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广告与当代审美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当代审美化走向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逐渐缩短和消解,从而使广告漫染了深厚的审美化意蕴,成为当代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漫润了民族化心理的审美化,又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广告的创作与接受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构成了广告的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张吉琳 《考试周刊》2011,(44):42-42
自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学界对该命题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向艺术逆向转化。贴近生活实践的艺术能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设计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沟通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桥梁,但也要谨防功利性目标导致审美取向低俗化。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日常生活有无限地向艺术运动的内在动力。其中,大众文化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生活与审美、大众文化和艺术的关系,重新审视生活和艺术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当前消费领域中的审美化倾向,认为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生活的深层次扩展和渗透。审美化消费是一种审美经济价值生成的新的消费模式。审美化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审美权利的获得扩展。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它包括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个方面,大众休闲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融生活与审美为一体是其最基本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它既可积极发挥审美的人文价值功能,亦可为当代美学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当下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关系,审美与资本消费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归纳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涵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我国近年的"审美化"研究模式中出现了,"非-审美"的异化倾向,表现为:一是抽空审美的具体历史内涵而将其界定为超历史的抽象概念;二是置换审美的内涵.否认了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等同于美,实质取消了"审美"与"非-审美"界限."审美化"研究模式难以真正使文学研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9.
时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们讨论较热烈的一个审美话题。文章以名茶及人们的名茶生活为例,阐述了日常生活审美是一种历史现象,名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不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名茶的日常审美化发展也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名茶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