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根据学校的以lOOM带宽接入因特网的硬件条件,直接将计算机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构想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即编制了一个教学支持网站作为教学平台,形成虚拟校园教育社区,体现了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并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在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更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索学习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强调“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可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是把学生作为~个社会的人。在提升他们信息素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让他们顺利融人社会,...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把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商业流通乃至教育教学活动都推向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新环境。信息素养将成为网络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教育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网络教学。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大量校园网的建成,每个老师、学生都有了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也就是说基本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和“平民化”,不仅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而且为实现网络教学、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提供了必备的硬件环境。但是目前缺乏的是网络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庄永 《考试周刊》2012,(92):125-126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基于以上要求,信息教师要实现“有效性”这个目标,就要在课堂的组织上关注“三个生长点”,即兴趣培养、实践操作、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三方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现出来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学习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我作为一线教师,要更好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课堂有效性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例,谈谈我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舞台。教师一旦抓住课堂就牵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抓好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⑴。为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化、静态化等问题,笔者将半幵源网络教学平台和互动教学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促进互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以“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它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教学,也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里,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写上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信息素养”的科学含义并在教育教学中紧紧抓住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这一中心任务来制定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案例“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第三章第一节‘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教学中的应用”,为建构知识结构,展示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具有与其它科学整合的特性,是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下面就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一、明确教学目标设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0,(24):115-116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与主要内容,其开展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高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且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学生具备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的策略进行探究,以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炜 《学语文》2003,(1):20-20,16
一、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成为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不仅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这就对我们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培养中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已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了。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几年来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创新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8.
侯丽萍 《教育与职业》2007,(18):167-168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当今网络飞速发展时代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从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角度,探索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具体途径,为通过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在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教学之中,实现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生语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近年来,本人一直尝试把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教学整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已经普遍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和其它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出一套适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是对我们教师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而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思想,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才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本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归纳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