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认识图形(一)”是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边的一些特点。而在集中对这些几何图形认识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分别在数  相似文献   

2.
<正>【课例背景】“认识图形”属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认识图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通过课前随机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够进行简单辨认,但是对“形”与“体”认识不清,因此本课难点在于让学生感知“面从体出”。通过研读课标,  相似文献   

3.
认识图形(二)中“圆柱和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出现的。这些形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提早在一年级出现,让学生形成一些直观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4.
曾德花 《湖南教育》2002,(13):28-2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对“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是:“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具体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标准》在“数学思考”目标中的要求为:“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依据这些要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充分让学生看图形“横看成…  相似文献   

5.
<正>课前思考: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和量感为核心。图形的认识主要对应空间观念的培养,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认识客观事物。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图形的认识内容具有整体性,虽然编排方式略有不同,但知识序是一致的,都是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而认识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然后在基本要素的引领下再次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剖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相似文献   

6.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即学习是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的过程,通过操作使学生的备种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基本图形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学具,通过拼图形学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类图形的特点.使之对图形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建立起对这些图形的深刻认识的表象。  相似文献   

7.
笔者有幸参与了某校数学教研组的“同课易构”教学实践活动,聆听了三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一课。教材分“认识”和“应用”两部分。认识目标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名称,识别图形。应用目标是使学生在折、移、拼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化以及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课前思考:1.大教材观下的“三角形”内容分析。纵观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需要经历由直观辨认阶段过渡到特征刻画阶段,其中特征刻画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图形要素的认识与关联。“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四边形的认识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认识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从“边”和“角”这两个要素去认识和研究平面图形的经验。而本单元除了围绕“点”“边”“角”这三个图形要素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外,更要关联三要素,打通三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为其他平面图形甚至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采用出示登高用的梯子、堤坝、沟渠等的横截面挂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且将这些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分辨异同。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巧妙地引出课题“梯形的认识”。新课开始,让学生摆一个梯形,画一个梯形,摆一个平行四边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它们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不同点呢?(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在关键外设问)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  相似文献   

10.
在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活动中.有位数学老师上了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完《认识图形》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拼组图形”。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这些图形后.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课例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刘川芳 《四川教育》2006,(10):33-33
[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小棒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在规定时间内摆出若干个同样的图形,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再根据“几个几”的认识,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归纳,让学生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老师强调指出:“像‘5+6+7’加数各不相同,能用乘法算吗?”多数同学说:“不能。”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堂“做”数学的课。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做”数学。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嘶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4.
<正>课前思考:“三角形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为学生系统认识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据教材的编排结构“照本宣科”,而应坚守“学生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微调教材编排顺序,适度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三角形是基本的平面图形之一。苏教版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三角形的认识,帮助学生充分经历建立表象到形成概念的完整过程。第一次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重点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体会“面在体上”,初步建立三角形的直观表象,能根据表象识别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指—画—说—想”等活动,形成对三角形概念的概括性认识,即“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42页。教学目的:1.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2.通过找、摸、画、剪、围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认识这些图形,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搭积木是…  相似文献   

18.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在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下)第二十章,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及其性质、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简单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的初步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勾股定理,学习了图形与坐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数的认识已扩展到实数.通过学习“平移和旋转”,结合八年级(上)已学的“轴对称”,使学生对图形与变换中的全等变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渗透让学生用图形变换(此处指全等变换,下同)的视角考虑空间与图形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下面,谈谈我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的体会与思考。一、教材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改变了先认识平面图形、后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体例,先认识物体(实物),后认识平面图形,体现了“由体到面”…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现行教材的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是随着数的逐步扩充和运算的逐步发展分段出现的。从一年级认数开始,就用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作为直观教具,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以后出现了“七形”、“四体”的认识和计算。授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