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说文解字》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代表文字发展的源头。历代汉字规范的正体皆深受《说文》的影响。唐代正字运动作为文字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汉字规范活动之一,也以《说文》为首要标准。本文以《干禄字书》、《新加九经字样》、《五经文字》三部唐代字样中最有代表性的字书为例,将其正体与《说文》字体相比较,以期探讨唐代字样规范字形与早期汉字的传承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代《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这三部字书(简称唐代“三书”)是汉语文字学史上重要的三部字样书。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唐代“三书”中的俗字类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3.
经书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五经》、《九经》和《十三经》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古籍中地位最高,权威最大的是经书。当时的读书人要熟读所谓《四书》《五经》。五经即《诗》、《书》、《易》、《礼》和《春秋》。唐代分《礼》为《周礼》、《仪礼》和《礼记》,世称三礼。析《春秋》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世称三传。因而唐代称《九经》。后至宋代,又将《尔推》、《孝经》、《论语》和《孟子》,崇奉为经,合《九经》称为《十三经》。并汇刻了《十三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4.
三、厘订经文与统一经义 自从东汉蔡邕写经刻石,作了一番统一经文的工作以后,经过汉魏六朝,诸经文字又有些不同,因之解释各异,传习寝讹,不利于教学和科举考试的进行。唐太宗令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字。颜师古多所订正,撰成《五经定本》。书成奏上,唐太宗使诸儒详议,于是各执所习,诘难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对答详明,诸儒叹服。唐太宗颁行定本,令学者肄习。以后,  相似文献   

5.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在汉代经学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带总结性的文字学著作.它的主要内容固然是全面、系统地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但是,就其写作目的来说,却不仅仅在于分析文字本身,而是适应两汉经学斗争的需要,发扬所谓五经之道,来为当时的政治服务.许慎是享有"五经无双"盛誉的经学家,时风所尚,说解文字  相似文献   

6.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唐娟 《文教资料》2007,(6):80-81
《干禄字书》与《五经文字》是唐代两部重要的正字字书,对后世文字的规范和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试对两书的内容、正字目的、正字观进行对比,并对其不同的正字观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桂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然而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义证》及其语言文字学思想一直为人忽略.《义证》卷四十九集中体现了桂馥的文字学思想,包括文字的起源,文字的作用,文、字、名,书的辨析,对六书的理解和认识,对汉字形体演变的认定等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字学问题。本文试于丰富的义证中探析桂馥的文字学思想,以期填补中国占代语言文字学之空白。  相似文献   

9.
《五经正义中蕴藏着孔颖达许多文献整理和注释方面的成就。通过主持编定《五经正义》,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统一了儒经的文字和注释。在文献注释方面,采用了既注经文、又释传注,考订前注谬误,尊重原经的原则和方法,在训诂学和传统语法领域亦多有发明,对后代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孔颖达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相似文献   

10.
全面论述文字学的学科体系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很少涉猎。本文依据文化符号学的理论,文字与语言在结构原理、基本精神等方面有许多一致性。因此,文字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应仿照语言学的学科体系。文章在这个理论基点上首先把文字学分为理论文字学和应用文字学。理论文字学又分为个别文字学、比较文字学和普通文字学三科;而应用文字学又要研究文字教学、与文字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等问题。文章特别指出,要把文字学当作跟语言学并立的学科来对待  相似文献   

11.
科举文体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汉人的写赋的热情、唐人的交往和心理描写、宋人的“以文入诗”中,都可以看到科举文体文化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其学说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学术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唐代前后的《经籍志》发现,由唐至宋,《孟子》一书的地位由子部升为经部,就是周予同先生所说的“孟子升格运动”,而唐代是其转变之前的积蓄期。笔者即以此为基点,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于唐代的《孟子》学作一简略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浅议唐代的言谏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君主专制的自我调节机制。言谏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是谏官组织机构日益完善,规模与权力相应扩大;二是谏诤达到了制度化。唐代的言谏制度在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保证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言谏制度的御用性和依赖性也暴露出了它的致命弱点。但是唐代言谏制度中某些制衡的有效性及追求社会政治清明的意义。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举子并不热衰于用传奇行卷,也没有形成风气;传奇行卷的说法是不确当的,行卷的风气没有直接促进唐传奇的发展唐传奇的兴盛及其社会影响,是由于科举人才进入传奇创作之故。  相似文献   

16.
在唐后期方镇使府中,府主与宾僚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近关系。当节帅和僚佐都入朝为官时,容易因旧僚关系胶固而结为朋党。在唐后期延续长达四十余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中,在幕为宾主,入朝为朋党的现象十分突出,牛、李两党中都有宾主在朝党同伐异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辟署制度在朝廷党争中曾起到不良的作用。宣宗时建立宰相与谏官之间幕府宾主回避制度,应该是朝廷有惩于先前宾主在朝结为朋党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这意义是怎样估计都不过分的。废除科举制度,使士子诵习的“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失却了其既有的效力,促使他们的文化立场逐步移位于国家民族的基点之上。废除科举制度对五四文学发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五四文学发生的创建主体提供了巨大的公共空间。其二,促成了晚清历史上第一次留学生热潮的形成,为留学生获得世界化视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学归国的学生成为五四文学发生最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其三,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对作为启蒙救亡工具的新式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认同。总之,科举的废除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分水岭,标示着人的知识结构转型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清末民初两代人知识结构的转型,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都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型。这便形成了五四文学发生之际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并没有从主导晚清文学的文学家中产生,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9.
唐代进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士考试三场制度最早形成于唐代。唐初进士科学只试对策,唐高宗晚年形成贴经、杂文、对策三场。唐中期三场考试偏重杂文,尤其重视诗赋考试。唐后期强调考试经史,五代时出现以义代贴经趋势,孕育着宋代进士考试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进士为科举时代功名的最高层级,进士情况可以明确反映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东阳进士自唐代登上历史舞台,实际上标志着东阳教育的兴起。总体来说,东阳进士文学成果虽少,但对地方文化的引领作用甚巨,其文学创作除对地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对东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