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2.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3.
论编辑主体     
在编辑学的研究中,有的同志只是把编辑过程作为编辑学的对象,忽略了对编辑本身,以及编辑作用于编辑过程产生的实践形式的研究。这对构筑编辑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不利的。实际上,编辑过程在编辑学中作为认识的客体,编辑作为认识的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践形式,这三方面都具有编辑学对象范畴的意义。关于三者各在编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另文讨论。这里,主要是想探讨一下编辑主体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实现的。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对编辑客体的信息的选择、存储、加工改造的过程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是为实现编辑主体的行为目的而自觉、自主地进行的。这一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劳动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编辑客体和编辑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编辑学以独立的科学形态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立于学术之林,首先要对编辑学理论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有一个大体一致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研究者中产生讨论问题的共同语言。基于这一想法,《关于编辑客体和编辑过程》一文,就“编辑客体”与“编辑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论编辑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作为研究编辑主体的重要内容之一,编辑的知识结构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编辑的知识结构首次提出编辑客体理论和编辑主体理论的概念,认为编辑知识的专应由这两部分组成。阐述了博的内涵,博与专的关系。建议编辑人员以编辑客体和主体理论为主线,通过两者的交叉、渗透和吸附其他知识单元,构筑"π"型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7.
(一)这几年,不少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者从系统论和选择学的角度来探讨编辑活动规律,提出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环境构成编辑活动大系统。在这个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这个中介实现的。通过文化选择,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具体化了从而也实现了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统一,达到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必然性,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自觉选择。若不如此,编辑主体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选择学理论还告诉我们,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自觉、自主态势;选择什么,由编辑主体根据客观需要而决定。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进行的。编辑主体对客观环境分析和利用得准确与充分,选择就顺利。显然,编辑主体的素质决定着文化效果的好坏。所以说,提高编辑主体素质,发挥编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编辑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两极:策划审理的实施者是编辑活动的主体,可称之为“编辑主体”;策划审理活动的承受者是编辑活动的客体,可称之为“编辑客体”。编辑主体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活动自从从编著合一的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社会分工中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以后,就一直保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独特的社会作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这种活动。编辑主体就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只有当他从事编辑活动时,才是编辑主体。因此,…  相似文献   

9.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用概念和陈述构筑的理论系统。划分一门学科的知识范围是了解这门学科研究什么的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人的认识一般由三个基本项构成。第一项,认识的对象(认识客体),第二项,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对人本身的研究(认识主体),第三项,客体作用于主体和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反映形式。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社会实践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我们界定编辑学知识范围的理论根据。结合编辑实  相似文献   

11.
编辑活动中稿件客体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者和稿件,是编辑活动过程最基本的主体和客体。至今对客体稿件的全面认识和对其在编辑活动过程的作用和变化尚未认真讨论过。本文引入“稿件品级”、“稿件价值”和“加工难度”三个标准,企图给稿件客体以形象、深入、准确的描述,并进而从一个侧面探讨、揭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与“编撰”这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是非常明显的,但它们的词义也曾有过大致相同的内涵,而当这一相同点趋于消失之时,还有一种混用的情况值得引起注意。下面,我们先来设定一个理论模式,以作为分析研究上述种种现象的参照。在现代出版观念之中,编辑概念由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程序这三个要素构成。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分别是:(1)编辑主体以职业编辑为主,以非职业编辑(社外编辑、特约编辑等)为辅,因而具有独立的属性。同时,它又分为个体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我们对编辑业务理论研究得较多,文章发表得也多,这是研究的编辑客体;就编辑的主体也就是针对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我们思考的较少,文章发表的也少.实际上这是编辑理论研究的缺陷.就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要吃饭、睡觉,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但是,编辑的七情六欲表现在哪里?编辑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在哪里?难道说这些问题不值得去琢磨吗?本人心血来潮,不揣冒昧,草拟"走近编辑"、"顿悟编辑"、"解悟编辑"三段小文,以阐发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主体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但大家都存在两点共识:第一,编辑主体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特点。第二,编辑主体的创新性应符合编辑工作的特有规律。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对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编辑主体创新行为的自由度、编辑劳动的独立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认识。本文分析了编辑主体创新性的三个特点:编辑主体的创新使创新思维变为现实成果,编辑创新的局限性,编辑创新是无形的创新。由各个特点展开对需要编辑主体注意的问题的分析,期望能对时下编辑工作有所启发,对编辑理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关于编辑情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牟进 《编辑之友》1999,(5):52-53
编辑情感是编辑学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形成的编辑活动的关系上是认知和情感的关系。认知伴随着情感,情感升华着认知。所以,列宁曾精辟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lO月版,第255页)。审视编辑和编辑活动,首先应深刻认识编辑情感问题。进而秉要执本、  相似文献   

17.
新的编辑学理论将作者、读者、编者、媒体四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解构为“间性”理论,认为四者之间存在着三种“间性”,即“主体间性”“媒介间性”和“主媒间性”。本文认为,上述四要素的交互作用必然造成编辑活动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元素之间经常处于失衡状态,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文章首先介绍“平衡者”概念的理论渊源,即“间性理论”,认为编辑活动的交互性必然导致编辑过程中各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其次从编辑活动的实践方面分析不平衡现象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上述诸多不平衡问题,发挥“平衡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周国清 《编辑之友》2012,(2):100-103
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中与编辑主体相对的一切客观事物,即编辑主体可能的或现实的作用物,属于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范围,而且以精神客体为主;编辑客体始终与编辑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编辑主体须适应编辑客体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这样就把编辑客体的范围扩大了、层次提升了,有利于以开阔的视野从广泛与深入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拓展编辑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略论学报编辑工作中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所设专业的多学科性,决定了学报学术内容的多学科性。作为学报编辑,在编辑学报的过程中,不能不遇到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问题;编辑不可能对所有学科、所有专业的所有知识都掌握得十分精确,因而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编辑模糊性的问题。编辑的模糊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在编辑学中被称为模糊编辑学。学报编辑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编辑模糊性特征来编好学报。1.编辑模糊性的内涵编辑模糊性,是指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编辑主体对客观世界中的编辑客体即编辑对象的认识、评估、判断和审定的精确度。编辑模糊性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两大方…  相似文献   

20.
一、编辑活动的本质是文化选择。在编辑活动这个大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什么中介来实现的呢?从哲学上来回答,那无疑是编辑实践,也就是编辑学界普遍认可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对文化资料、文献典籍的收集和整理是编辑活动的滥觞,即编辑活动的起源本身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编辑工作中的拟订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