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解读及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人本化管理,以求达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及其在学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和“产品”,学校要成为有效能的一流学校,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应把“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当作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那么如何在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呢?笔者愿在这里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确定一个目标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近几年叫得很响,但真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  相似文献   

4.
强化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以凝聚教师为目标,达到凝聚人才的"附丽"效应;强化以人为本,就要在教师队伍的竞争力上合理"造极",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强化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造极",是教师人才引进、留任、使用和开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在行政管理中,人们都纷纷提倡管理要以人为本。那么,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呢?笔者认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师为本,二是以学生为本。一、以教师为本学校管理中以教师为本实际上就是管理者如何应用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情感激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三分管理七分情”。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在管理过程中注意情感的投入,尊重教师人格,倾听教师心声,关心教师疾苦,端平“一碗水”。与…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逐年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逐步被大学所接受。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民办二级学院纷纷召开学生工作会议,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认为“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7.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人为本"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发展观,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高校是学术性组织,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应表现为以学术人才为本、以拔尖人才为本、以青年人才为本;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人为本”存在诸多制度制约,而推进“以人为本”的实现首先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自编的“两课”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广西30所高校“两课”教师进行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广西“两课”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倾向一般满意。在工作的各个层面上,广西“两课”教师对人际关系、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公平机制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对工作环境、工作安排、工作性质、领导与管理、工作压力等均感不满意。本文对广西“两课”教师工作满意状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广西“两课”教师工作满意度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教师。在新课改中我校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探究学校生命源泉和生命意义,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以师生发展为本,挖掘人的心理潜能,尝试成功,树立‘我能行’信念”。新的理念改变了过去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模式,重在以教师发展为本,让教师在新的挑战面前,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特殊贡献。一、加强情感沟通,挖掘教师心理潜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校管理同样需要在情感上交流、思想互动过程中进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挖掘教师心理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