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网络的出现为受众接收信息提供了更为快捷、更为广泛的渠道,作为传统传媒的报纸。真正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打开报纸,最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是对相近或相同新闻信息的独特开发、整合与包装.达成与受众的默契与互动.最终实现媒体的若干功能。换句话说.报纸的发展张力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编辑思想的丰富和敏感。  相似文献   

2.
王静 《青年记者》2007,(6):75-76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性,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网络传播中,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具备了在网络中制造和传播信息能力和条件的受众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和能力赋予某些事件“显性”,使事件逐步显化、重要化而成为公众的“思考对象”,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某些事件和问题上,将事件演变为“议题”提到公众的“议事日程”上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网络传播中被强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上海部分中学生的调查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西方研究者在受众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其中涵化理论的研究发现,电视节目里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电视又成为人们接受资讯的主要来源,通过媒体,社会价值体系和标准得以传递,成为主流文化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当电视传递暴力信息时,重度受试者将基于电视所提供的世界建构,认为社会充满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4.
黄玲 《记者摇篮》2006,(10):16-17
一、媒介低俗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市场低俗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名人丑闻,两性、暴力等大量未经“把关人”筛选的低俗内容摆到受众面前。这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不可避免地造成不良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们进入了信息过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和相对过剩的信息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于是,如何让特定的信息进入受众的眼球,便成了信息取得传播效果的大前提。在这种情况下,“易读性”,就成为信息过剩时代传媒竞争的新的关键词。所谓“易读性”是指信息易于发现、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程度,它不仅指本内容的轻松化、明晰化和趣味化,还包括良好的信息展示方法和简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以海量信息称的网络媒体来说,易读  相似文献   

6.
陈熹 《新闻前哨》2002,(7):17-18
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传播学概论》中说:“信息是传播的材料”。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因此,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直接影响到报道的质量,受众喜好,传播效果等等。增大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信息的定义,目前我国学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钟义信在“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中提出)。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含量,我认为是指具有事实性的显性信息和事实…  相似文献   

7.
有关“信息娱乐化”的课题是近年来传播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对于“信息娱乐化”趋势,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主体的社会信息.以满足受众心理愉悦为第一前提,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传统的“传者本位“意识,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领域探讨对受众健康信息需求的满足,从而体现信息的精神价值要素,最终使传媒定位逐渐向“受众本位”意识靠拢。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报业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十分可喜的巨大变化。受众关注大事的“主流化”和信息获取的“规模化”,使得综合性报纸不断扩版加厚,“厚报”已成为当代报界的新趋势。另一方面,报纸扩版加厚导致的信息堆积使受众无所适从,大量“垃圾信息”也让受众厌烦。此外,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阅读习惯也转变为“跳跃式阅读”,受众对信息的“质”的诉求远远超过对“量”的诉求。因此,眼下报纸的主题不再是收集、提供信息,而应该是整理、精选和解释信息。也就是说,报纸提供的新闻是受  相似文献   

9.
报纸是要给人看的。在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地市党报时事版应当与受众“无缝对接”,减少对政务信息和部门工作总结的报道量,让受众所关心的议题,所反馈的信息.都能得到关注,通过贴近的内容使报纸报道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受众.从而有效地推进内容营销.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党报的公信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已从一种“信息匮乏”状态一跃进入“信息过载”、“信息过剩”、“信息爆炸”状态。受众在尽情享受信息资源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种尴尬的状态:一面大呼“信息过载”──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的急剧膨胀,甚至于多得无法收看、收听或阅读,从而产生大量信息垃圾,也导致了信息的自然流失;另外一方面,又感觉到信息根本不够  相似文献   

11.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可以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分发率,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易出现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受众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判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献信息工作应防止,清除“灰色信息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文献信息传播中的一种不良现象--“灰色信息污染”的成因及危害做了分析,并针对这种污染提出防止,消除“灰色信息污染”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从信息传播谈信息污染的原因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李志义 《图书与情报》1998,(1):18-20,28
本文从信息源、信息传播者、信息媒介、信息受众四个方面对信息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国新闻媒介日益回归“新闻本位”,重视受众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受众的需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市场化”的渗透、加入WTO导致的中国与“全球化”关系的深化,使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变得更加广泛、多样。在这一背景下,考察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状况,分析中国传媒运作的利弊得失,就具有了重要而迫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潘钧 《东南传播》2023,(1):26-28
近年来,新媒体凭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发布等优势,获得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促使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纷纷拓展新媒体业务,形成强大的矩阵发展模式。可是,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眼球,或是把关不严等原因,我国部分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与低俗、虚假等内容擦边的情况。本文以江西失踪学生胡某宇事件为例,揭示网络虚假信息对新媒体的影响,由此带来的信息污染,并对其防范措施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庸俗化的传播倾向、审丑化的传播内容、信息污染加剧、传媒暴力盛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资本经营者、大众传媒与受众三个方面.重构人文精神需要采取五个对策:以人为本的大众传播理念、以传播生态平衡为主旨的绿色传播导向、媒介自律与新闻专业主义、受众监控与公共政策约束、受众积极的意义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何晓  曹朝阳 《声屏世界》2011,(10):24-24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今的受众并不缺乏资讯。面对过剩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成了普通受众的难题。媒体编辑的使命就是给受众提供一个过滤装置.为他们从浩如烟海、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8.
俞海 《传媒观察》2005,(6):50-51
在电视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受众对于提升电视新闻的文化品味产生强烈的要求。所谓电视新闻的“文化品味”,即是指电视新闻节目从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化的品质。对于今天的受众来说,他们时刻被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所包围,他们缺少的不是一般信息,而是高品位、高质量的信息。就电视新闻而言,提升文化品位的要求,几乎涵盖了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如成  钟华 《新闻界》2005,(6):104-105
时下,不论何种大众媒体,商业广告都可谓铺天盖地。商业广告的泛滥,使广告从内容、形式到策略过于同质化,已经引发了受众的“审美疲劳”,赤裸直白的销售目的令人望而却步。受众对于这种“强制”接触感到越来越反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回避这类广告。面临企业广告信息的狂轰滥炸,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已经变得乏力,受众往往对此进行无情的“封杀”。企业如何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来发布他们的广告,于是变相广告成为他们的推介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的又一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控制”? 控制实验,是传播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前两讲介绍的实地调查、内容分析均有所不同。内容分析,专门研究信息内涵,实地调查,主要研究传播受众;而控制实验,则着重研究信息与受众的关系。例如,对美国电视节目的内容分析显示,商业性电视网播放的节目中,暴力镜头的比例甚高。与此同时,社会调查表明,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之趋势。那么,电视暴力内容是否导致了青少年观众的行为趋向于侵犯、好斗,则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