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受教育权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各国宪法的高度确认和保护.而审视我国教育法律,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尚存法律盲区:规范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实体规则缺位,确定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立法的层次偏低;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程序规则缺失;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瑕疵;大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无诉讼救济权等.鉴于此,要完善法律体系,避免法治真空;要健全我国的诉讼制度,将受教育权的终极关怀贯彻到底;要超越特别权力关系学说,坚决执行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各国宪法的高度确认和保护。而审视我国教育法律,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尚存法律盲区:规范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实体规则缺位,确定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立法的层次偏低;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程序规则缺失;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瑕疵;大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无诉讼救济权等。鉴于此,要完善法律体系,避免法治真空;要健全我国的诉讼制度,将受教育权的终极关怀贯彻到底;要超越特别权力关系学说,坚决执行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权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各国宪法的高度确认和保护。而审视我国教育法律,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尚存法律盲区:规范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实体规则缺位,确定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立法的层次偏低;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程序规则缺失;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瑕疵;大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无诉讼救济权等。鉴于此,要完善法律体系,避免法治真空;要健全我国的诉讼制度,将受教育权的终极关怀贯彻到底;要超越特别权力关系学说,坚决执行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作为法治社会内在要素的司法审查已经介入到大学自治的传统领地.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实现和充分保护,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的法律保护不仅要有事前救济,而且也要事后救济.对管理权力的谨慎行使是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渠道,有限的司法审查介入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利保护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权是宪法权利、基本人权,也是大学生的核心权利。法治社会要求有权利必须有救济。当前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不畅通,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申诉机制.构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制度,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法律地位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法治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学生法律地位的体现。基于现行教育法律关于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可将学生的法律地位归纳概括为民法上的特殊民事主体和行政法上的特殊行政相对人。但当前学生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程序性、公正性不足,有必要将受教育权的救济纳入行政司法审查的范围,对学生权利进行全面救济,并兼顾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包括法治理念、法治依据和法治程序三方面内容.完善其治理要采取以下措施:确立学生权利为本的理念;完善学生管理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其中的高校规则;严格遵循正当程序,疏通三大救济通道.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教育救济制度中,高校申诉规定较为笼统和原则、诉讼规定不明确、仲裁规则未建立.致使受教育权的申诉救济缺乏实效性,大量受教育权纠纷无法通过诉讼和仲裁渠道来解决。为了健全教育救济制度,我国应在法律至上、制度完备、正当程序、规则公平、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的法治原则指导下,完善高校申诉规定,拓展教育诉讼范围,引入教育仲裁方式,将受教育权纠纷纳入诉讼与仲裁的受案和审理范围,并细化相关制度条款。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获得方佘右时赠时晌津瞳特沫身傈护  相似文献   

9.
从近几年高校领域的法律实践来看,许多对学生开除或退学的处理决定显然已经直接剥夺了公民受教育权的案件都被法院以不属于受案范围为由而驳回.我国法律在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上,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为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权,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救济制度,并通过法律明确司法审查对于高校管理的合理介入,以充分保障我国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受教育权保护中的法律程序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和保护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的法律保护不仅要有事前救济,而且也应有事后救济。校内听证制度和完善的申诉制度是保证学生参与权实现、进行校内救济的有效渠道。有限的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内部管理秩序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利保护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晋 《高教论坛》2005,(1):135-137
大学生权利的保护是实现教育法治的迫切课题,法治精神和权利至上理念要求学校管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个体权利。大学生权利受侵害的突出表现是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利受到侵害,需要通过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途径得到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12.
法治思维以信仰法律、尊重程序和保障权利为核心,对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具有根本性意义.基于对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的观察,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各有短板又未能协调配合.亟需以公平正义思维保障受教育权的方向,以权利义务思维明确各方职责,在执法中强调程序和效率、重视责任追究和权利救济.应建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宣告机制、侵害预防机制、救济机制和国家帮助机制,从实践层面保证法治思维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基于法治原则、权利救济等理论与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可将高校纪律处分争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考虑到高校内部秩序的维护与学术自由及诉讼成本,司法审查限于退学处理、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处分争议的法律问题,不审查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自己留在农村由父亲、母亲、祖辈等照顾的农村儿童。受教育权是指公民在各类教育机构中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的权利。由于制度不完善、法规不合理、行政执法不力、救济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缺失的问题。应从教育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救济等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状况,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既是一项宪法权利,也是民事权利,提出义务教育权的司法救济方式应包括民事救济、刑事救济、行政救济,并且当受教育权在普通诉讼得不到救济时,应该能得到宪法的救济,我国还应完善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实习权利是公民的受教育权与劳动权的交集而衍生出的一项权利。现实中,高职学生实习权利常遭受侵害而不能获得救济。高职学生实习权利不能有效实现,既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对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也有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等方面的原因。为切实保障高职学生实习权利,应完善实习法律制度,制定促进实习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对实习的监督,规范学校实习管理,健全实习权利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高校拥有的自主管理权和学生的受教育权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形成了权力与权利的博弈。高校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立法的不足。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受教育权,有待于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价值平衡机制和完善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立学生听证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大都是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受教育者与学校相比是弱势群体,其受教育权易受侵害。有些学校和教师漠视学生受教育权,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侵害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现代法制社会,有权利必有救济。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我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可以通过申诉或诉讼途径获得救济。申诉和诉讼固然是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两种有效形式,但毕竟是一种事后救济。受教育权的行使有很强的时间性,而诉讼的成本又太高,如果学生接受…  相似文献   

19.
龚向和 《教育研究》2021,42(8):48-58
公平与优质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交替变化,从而引起受教育权形态从公平受教育权到优质受教育权再到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升级换代.新时代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正当性根源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优质教育生活需要,现实必要性在于其所具内在价值目标和外在强制效力推动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以解决新时代我国教育主要矛盾,而其真正实现需要转化为法律权利.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是将"公平"与"优质"融合在一起、"公平"与"优质"并重的完整权利概念,包括公平优质学习机会权、公平优质学习条件权和公平优质学习成功权.国家应加快公平优质教育立法并贯彻落实,实现对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全面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受教育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宪法基本权利。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笼统,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受教育权法律救济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本文拟从受教育权范围界定入手,以非义务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既有的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进行梳理,对可行性的法律救济途径进行探索,以期对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的健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