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2.
教育叙事研究是对教育故事的重新叙事,不同叙述者因其对故事的理解不同,其叙述的方式及对意义的阐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育叙事研究必须明确叙述者的存在形态及其功能特点,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源 《海外英语》2013,(1):209-210,223
从叙事诗歌领域的经典代表作、拜伦的《唐璜》入手,探讨研究其叙事空间及叙述者两点叙事要素的特点及意义。在《唐璜》中,唐璜游历过程中的各个空间场所及每个场所中发生的各种故事把唐璜颇具代表性的传奇般的一生呈现出来。一个个场所的结合就构成了叙事行为或情节。同时,诗歌中"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与"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在诗歌文本中不规则交替出现。"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勇于表达诗人拜伦的个人观点;而"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则细致地描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及西亚地区的社会风情。  相似文献   

4.
叙述者的叙事态度影响着一部小说里故事的稳定性,也同时决定了小说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连接关系。本文即着眼于废名小说《桥》的叙述者,从叙述角度,叙述节奏和叙述频率来详细确认小说中叙述者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5.
同一个故事可以由不同的叙述者来叙述,而由谁来叙述、如何叙述正是叙述者的话语权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叙述者也是话语争夺的场域。从非人格化的叙述者到人格化的叙述者再到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转变过程,说明叙述者的话语权威在文学史演变过程中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6.
《当代英雄》显示了莱蒙托夫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部作品不仅思想内涵深奥,而且叙事技巧也很独特。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剖析《当代英雄》三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三位叙述者不仅推动了叙述进程,而且构成故事完美的叙事框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英国畅销书作家毛姆曾认为其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欢和欢迎,部分原因在于他偏爱采用传统的故事叙述方法,从不在作品中对读者说教,向读者灌输自己的观点。但根据美国文体学家Booth关于可靠的叙述者的理论,通过研究毛姆主要小说和短篇故事中的叙述者,可以看到,叙述者在毛姆的作品中不仅仅起着叙述故事的作用,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流露的窗口和代言人。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完全从作品中消失,通过观察作品的特殊叙述者,读者仍然可以在作品中获知作者毛姆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叙述者是小说,也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有的小说不只有叙述者,其背后,还有第二叙述者,如果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取向不一致,便会造成叙事歧义。与叙述者一样,第二叙述者也是作者的虚拟人物,通过抽象的形式渗透在文本之中,读者可以绕过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进行秘密交流,从而容纳多元化的声音,编织富有弹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9.
生活经验、生活故事和生活历史是生活史方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核心概念,生活经验通过叙述者叙述成为生活故事,生活故事通过研究者在社会场域的解释成为生活历史.叙述者把抽象的、流动的、碎片化的生活经验变成线性的、因果的、整体的生活故事来呈现意义的自我.叙述者除了用语言的意义和主题,其选择性记忆、叙述框架、语调、叙述的话语、隐喻也可建构其意义自我.叙述者意义自我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与听者在一定的文化框架内共同建构,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伤逝》的叙述者并不像许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第一人称的人物叙事者涓生,而是未登台亮相的缺席叙述者,他代表了隐合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叙述者;叙述者的“沉默”,使涓生在与读者的平等对话中显明作品意蕴的深刻和叙事技巧的匠心,同时显露作者的苦闷彷徨之心。  相似文献   

11.
东北民间故事是高师民间文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叙述者基本上都采用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的方式,置身于其所讲述的情境与事件之外;并且基本属于公开的叙述者和可靠的叙述者类型。东北民间故事的叙述者具有叙述、交流、证实、说服、干预五种功能,其形成的深层原因是特定地理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寓教于乐的道德训育方式及受述者群体的制约性。对东北民间故事作叙事美学研究将有助于加强高校民间文学课的理论性,呈现其独具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叙述者的角度出发 ,对《遗嘱》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叙述者通过大量的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真实地刻画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 ,尤其是主人公内特的思想转变过程。叙述者时而公开 ,时而隐蔽 ,造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民间叙述者是叙述民间社会的主体。《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民间叙述的相同目标下有各自的叙事特征。在构建和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小说不仅从语言风格上以方言写作为自觉,在进行民间叙述和叙事策略的选择上有着民间叙述者的确立和凸显,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和叙事人称的转变完成对民间社会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14.
左依娇 《海外英语》2014,(5):218-219
该文主要从叙事角度分析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叙述者特征及其功能,探讨了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及第三人称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具体应用及二者交替使用所产生的文学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叙事作品的典范,它的叙事方式的创新和突破,推动了世界叙事文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借鉴中、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这个方面对《呼啸山庄》的叙事特征及功能做初步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呼啸山庄》的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17.
魏军  黄艳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04-107
现代叙述学理论注重对叙述者的探讨,《神曲》的时代解读也呼唤现代文艺理论的实践运用而衍生新意。对《神曲》叙述者的阐释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作为叙述者、人物、隐含叙述者的“但丁”的关系及叙述者类型归属;二是叙述者“但丁”与引路人、亡灵、读者的多重对话叙述模式中不同的叙述声音;三是《神曲》不同叙述者的互补承担叙述者职能。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183;康拉德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坛的先驱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黑暗中心》叙事手法独特.意蕴深刻,是英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两个人物叙述者分置于不同结构层次,有效地相互作用,构成精巧的框型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发掘认识故事所提示的殖民主义的“黑暗”本质。  相似文献   

19.
从话语与故事层面的各种叙述者干预中,探讨张爱玲小说叙述者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以及它们对于小说本身和读者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47-150
国际畅销小说《荆棘鸟》叙事中读者与叙述者呈现美妙"契约"关系。通过全知叙事、限知叙事和人物视角变化,建立读者-叙述者和读者-人物连结。自由间接话语融合叙述者与人物双重价值体系,无引导性对话使读者与叙述者共观共评。叙述者评价、时间构思和空间标记构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两性关系理想国,女性立场吸引两性平等爱情观读者。读者与叙述者时而疏远,时而亲密,时而共观,时而共评,关系可谓美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