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交往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一、主体自由而平等;二、内容丰富而生动;三、方式快捷而跨越时空;四、角色虚拟而间接。这些特点对学生德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网络社会,加强网络德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德育实际上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矢量,同自然力的要素一样,有力的大小、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即德育的影响效果、影响对象和影响导向。互为德育主客体之间的他们的相互德育作用过程,就构成了交往德育的模式 ●德育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进行,从而构成自治性和互助性的交往德育,同时德育本身也成为了交往和互动的主体,形成德育交往 ●交往德育和德育交往是社会化德育的必然模式。学生理应作为“社会人”的德育由“学校办”向“社会办”转变是不可阻逆的。德育社会化趋势也更加剧和推动了交往德育和德育交往的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和强度,使交往和互动呈现新的互动维度和态势  相似文献   

3.
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它是研究个体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品德的社会化。因为社会化就是指每一个体经过一连串的社会学习,把社会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然也包含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即个体把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人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德育中运用角色理论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幼儿园德育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指导幼儿的角色学习,帮助幼儿解决角色冲突,使幼儿掌握角色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让幼儿扮演多种角色。不断学习新的道德知识。每种角色都有自己一套规范性的行为,一个人充  相似文献   

4.
当前,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针对德育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界提出了多种创见,如德育要回归生活,回归本真教育是思考德育问题的根本等.在德育理论的探讨与争论中,交往作为德育研究的新领域已崭露头角.本文将着力阐释"交往"之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6.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问题."德育创新"要求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要求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德育创新"的途径包括:更新观念,营造社会大环境;制定长远的德育教育目标,逐步完成德育任务;建设校园文化,在活动中完成德育任务、目标;出校园,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把德育教育、审美教育有创造性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想理念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交往德育的基本媒介,交往在交往德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建基于生活世界之开放而自由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中的交往德育,也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渗透、潜积、蕴涵、牵涉于其中,超不出其畛域."生活世界"是交往德育的基地,是德育交往以致于人的觉解和品德生成之所.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儒家的德育文化与德育思想一直是人类德育活动中的瑰宝,其倡导的德育目标、内容、原则与方法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于历朝历代的德育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儒家德育思想,梳理和总结其理论精华,对于当今的社会德育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受到反思和批判,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这一趋向既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现实的客观诉求。当代哲学的人学主题,道德哲学从"无人"到"人本"的嬗变,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学理论的人本转向构成了德育人本化的理论依据;而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以及德育"人学空场"的现实都诉求德育的人本化。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语境中社会实践的内涵应当与"实践"的哲学理解相一致.社会实践的德育价值在于,它是政治与道德知识的检验场和强化机制,是德育所传导的以实践观念为总体的积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体验和养成方式,也是个体通向社会的桥梁和角色适应方式.而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将访问参观、社会考察等认识活动误认为实践范畴,将家务劳动、日常交往等排除在社会实践之外的做法既不合理论逻辑,实践上也是有害的.由此,文章对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提出了社会实践应当遵循的目标适恰性、层次性、自愿自主、公平性、过程控制等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对话精神的社会,高校德育对话是对话精神在高校德育领域的回应,它可以理解为一种德育模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德育理念.从"对话"和对话理论着手,探究高校德育对话理念提出的背景以及实施高校德育对话的积极意义,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丰富高校德育对话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宋艳梅 《天中学刊》2007,22(5):130-132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师生德育交往,是指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师生双方人格与情感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是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基础上德性共生的过程。师生德育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性主要有:一、交互主体性师生同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结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其基本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方都必须保持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如果说传统德育认同“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那么“交互主体性”则强调平等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因为交融了两种“主观性”,因而最复杂、最生动并永远处于德国现象学大师胡  相似文献   

14.
西方背景下,德育理论先干德育模式产生,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完备的德育理论做指导.但是,中国由于教育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颠覆性破坏,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运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是在交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的丰富促进了德育价值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德育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模式实施所收到的良好成效进一步端正了德育价值和生成了新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严丽娜 《时代教育》2012,(13):234-235
近年来,"活动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备受关注,但在德育课堂教学方面著述不多。本文从把握"活动德育"的内涵与意义、定位学生与教师的课堂角色、"活动德育"教学与学生专业特点的结合以及"活动德育"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对"活动德育"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德育形态研究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对德育历史研究、德育比较研究、德育现象研究和德育本质研究有重要意义.德育形态除了普遍性特征外,还有不确定性、重叠性、复杂性特征,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出场过程中,经历了政治形态德育、知识形态德育、生活形态德育、生命形态德育的嬗变过程.每一种形态的德育都有自己的出场背景、主要理念和优缺点.在责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对以往形态德育的扬弃和融合,"责任形态德育"这一新德育形态得以出场,满足了德育工作者的实践需要,弥补了责任教育的缺失移位.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老师在一切活动之前必须先制订活动目标,并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朝这一目标努力,在其活动中明辨是非,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校内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同样也存在着德育功能。老师要把握好双重角色的转换,把握好非组织群体的方向,以较佳的交往促进教育,用交往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18.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问题。“德育创新”要求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要求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德育创新”的途径包括:更新观念,营造社会大环境;制定长远的德育教育目标,逐步完成德育任务;建设校园文化,在活动中完成德育任务、目标;出校园,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把德育教育、审美教育有创造性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想理念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由“应试”向“素质”的转轨,新课标的实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突破性的改革。客观上要求破除小学德育中封闭的观念、枯燥的内容、单一的方法,树立大德育观,开辟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优化、合力育人的新途径。于是,适应这一要求的角色模拟应运而生了。角色模拟作为一种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可以说是情境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延伸。它不仅适应现代社会德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实际需要。经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德育途径。角色模拟产生的心理特点角色模拟是指学校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把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角…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理论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利用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开展学校德育,将成为我们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种积极尝试。作为社会学基础理论之一的社会角色理论在大中学校德育实践中有重要应用价值,不仅有助于实现大中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且有助于实现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社会角色理论应用于大中学校德育实践,有利于实现德育的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