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碳汇已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创新途径.南方集体林区林改后小规模农户将成为森林碳汇的主要供给主体.由于森林碳汇是生态补偿市场化的新形式,农户的社会风险偏好态度将影响其碳汇供给的意愿和决策.因此分析南方集体林区不同风险类型农户的碳汇供给意愿,对于今后在南方集体林区产权主体分散的情况下明确碳汇供给主体,提高激励碳汇经营主要供给群体政策的瞄准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通过浙江省5个案例县(市)183户林农的调查和风险偏好实验,测度了农户风险偏好,共获得风险偏好,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的农户样本分别为72,33,78个,在对农户的碳汇供给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碳汇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个体异质性,社会资本和组织制度.结果显示:风险厌恶型农户的碳汇供给意愿显著高于风险偏好类农户;林地资源规模对于碳汇供给意愿有积极作用;政府造林营林的补贴等外部政策制度变量也会显著激励家庭的碳汇供给意愿.为此国家需要努力引导成立碳汇交易中介,减少风险厌恶型农户进入碳汇市场的交易成本;鼓励通过林地流转等行为促使林地规模经营,引导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规模大户和社会资本率先开发碳汇交易项目 ;在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加大对小规模林农的营造林补贴,提高林农碳汇经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以希克斯分析法对森林碳汇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四川省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造林项目区参与农户的调查数据,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为基础,结合农户受偿意愿,运用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测算森林碳汇生态补偿额度范围,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额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被调查农户均具有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受偿额度在1758元/(亩?年)到2025元/(亩?年)之间。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参与碳汇造林地面积、牲畜减少量、家庭距最近集市距离、村集体经济状况等对农户受偿额度影响显著。研究对政府制定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生态扶贫等具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政府推动背景下森林碳汇项目农户参与的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荣发  曾维忠 《资源科学》2018,40(5):1073-1083
本文以四川省2个典型森林碳汇项目区670户参与农户为样本,基于嵌入式社会结构理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森林碳汇项目农户参与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营林造林技术落后难以满足碳汇林建设、林地准入标准严格限制大量林地资源投入、社区非正式组织功能弱化而正式组织发展不足是导致农户参与程度较低的3个主要原因。因而,提升农户营林造林技术、降低林地准入标准、推动林业类合作社等社区正式组织发展是提升农户参与程度的重要措施。当然,林地面积、劳动力以及收入水平等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农户参与程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以希克斯分析法对森林碳汇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四川省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造林项目区参与农户的调查数据,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为基础,结合农户受偿意愿,运用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测算森林碳汇生态补偿额度范围,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额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被调查农户均具有森林碳汇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受偿额度在1 758元/(hm2·年)到2 025元/(hm2·年)之间;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参与碳汇造林地面积、牲畜减少量、家庭距最近集市距离、村集体经济状况等对农户受偿额度影响显著。研究对政府制定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生态扶贫等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昕  陆迁 《软科学》2014,(3):135-139
运用500户微观调查数据,在Heckman样本选择性偏差检验的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模型对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农户支付意愿和支付金额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社会资本及结构对农户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支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重要变量,其中,社会信任、社会参与对农户支付意愿有促进作用,而社会网络具有抑制作用,社会声望与支付意愿关系不显著。此外,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灌溉面积、水利设施满意度和是否偷水也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不同影响。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对支付金额有显著正向影响,水利设施满意度与支付金额成负向关系,偷水程度对支付金额有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既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治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本文根据陕西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HM)考察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运用层次回归将制度信任对环境关心-农户参与治理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纳入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均存在显著正效应;制度信任不仅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还对环境关心-农户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制度信任度高的农户,环境关心对其支付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受教育年限及家庭人口数正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收入高的家庭参与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相对更高。因此,提升农户环境关心意识、规范农户认可的法规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信任氛围,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彬彬  陆迁 《资源科学》2013,35(6):1159-1166
小型水利设施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粮食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陕西省泾阳县桥底镇5个村的实地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对小型水利设施的合作供给意愿,探究影响小型水利设施合作供给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当前是否务农、务农人数占家庭人数比例、灌溉面积对农户的供给意愿有重要影响;在农户认知因素中,小型水利对农业生产重要性、小型水利的损耗程度对农户的供给意愿有显著影响;在社区环境因素中,农户对水利满意度、是否偷水对农户的供给意愿有显著影响;在社会资本因素中,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参与也是影响农户供给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创新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社区氛围;重视社会资本,降低合作成本等措施促进农村社区小型水利设施合作供给.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朗  罗东玲  刘爱军 《资源科学》2015,37(6):1287-1294
农户参与是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关键。本文利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的农户调查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网络、信任和规范3个维度测算了农户社会资本,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户对周围人的信任度排序为:德高望重的村民邻居村干部;农户的社会网络关系相对较差,接触官方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的机会较少,传统乡村社会规范对农户行为的约束力在下降,农户更加重视自身个体价值和个人利益的获取;2农户社会资本总指数得分分布呈倒U型,说明拥有中等社会资本的农户数量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7.3%;3社会信任指数和社会网络指数均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规范指数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政府可以着重从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的层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户的参与意愿,同时加强对农村社会规范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冲突。本文基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视角,对自然保护区利弊的农户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角度来看,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野生动物致害较为严重,但生态旅游增加了农户收入。此外,农户比较认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防护、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旅游的功能,但是认为自然保护区政策中补偿金额较小。自然保护区补偿低、林地限制利用和林地面积小构成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内林业经营的主要障碍。通过因子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对粮食种植、林业经营、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收入、野生动物致害的影响,保护区的物种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生态防护等功能的实现,保护区政策实施中补偿金额小、补偿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林农参与保护区森林经营中存在的补偿标准低缺乏动力、林地限制利用收益受损、面积太小收益低等障碍,以及性别和人均收入等,均对农户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影响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精英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可能影响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的因素,并利用四川省森林碳汇优先发展区273位农村精英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研究表明,现阶段农村精英组织森林碳汇项目的意愿不太强烈,年龄、是否从事(过)林业相关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收益认知、对项目建设的难易认知、与村民的关系、对国家森林碳汇政策的认知、精英类别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提出为年轻农村精英投身森林碳汇事业提供制度安排,培育体制外精英群体,为农村精英提供森林碳汇项目技术指导,加大森林碳汇政策在农村精英群体中的宣传力度等提升农村精英组织意愿、促进森林碳汇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农户是否愿意参与生态补偿项目,不仅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绩效,更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可持续性。本文以甘肃省的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基于农户调查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临夏州社会网络指数最高(1.624),张掖市次之(1.328),甘南州最低(1.196);临夏州规范指数最高(2.345),甘南州次之(2.300),张掖市最低(1.635);张掖市信任指数最高(2.532),甘南州次之(2.487),临夏州最低(1.716);②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最高,其次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最低的是张掖;③农户社会资本的网络、规范、信任维度均对生态补偿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④农户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劳动力数量每提高1个单位,参与生态补偿的概率分别提高4.098、2.395、1.307个单位;但户主年龄、农户拥有的草地、耕地面积每提高1个单位,参与生态补偿的概率将分别降低1.017、2.022、2.281 个单位。  相似文献   

12.
农户是合作社发展的主体,其参与合作社意愿程度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认可程度来研究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首先对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认可程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出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认可程度较低,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受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收入构成、当地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合作社本身制度、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承包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决定了农户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依赖程度,准确测算农户耕地流转潜力并对其合理有序流转,有利于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产深度融合提供土地基础生产资料。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凤寺村为例,运用可持续生计量化方法测度农户五种生计资本,进而测算耕地转出潜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构建农业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生计资本对凤寺村农户耕地转出潜力的贡献差异显著,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对耕地转出起正向作用,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对耕地转出起负向作用;(2)凤寺村村域耕地转出潜力为82.45hm~2,占村域耕地总规模的28.11%,呈现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趋势;(3)将凤寺村耕地划分为流转先行区、次行区、末行区三大区域,构建了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的农业企业带动型(先行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辐射型(次行区),农民合作社链接型(末行区)的农业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构建集体林地流转价格决定与流转意愿关系的模型,认为流转意愿价格差异取决于环境变迁下林业经营收益的变化,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为推动林地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一方面,木材价格的上涨预期、非木材收益的逐渐显现和林地的禀赋效应共同抬高了林地转出意愿价格,农户经营行为能力的提升则进一步增强了对林地的持有意愿。另一方面,林地规模收益的增量有限抑制了林地转入意愿价格的提升。通过对江西与广东的农户调查发现,农户集体林地的流转比例、流转频率和转出意愿均较低;实证结果表明,轮伐期较长的树种转出意愿低,林业金融服务对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林地流转的双向弱化促使林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更倾向于合作,对股份合作、联户经营等合作方式的政策支持有利于林地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5.
林改后闽浙赣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找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规律,论文以闽浙赣2004-2009年237个林农的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农户家庭林业经营为决策单元,以林地面积、劳动力、资金为投入变量,以林业总产出为产出变量,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TFP,运用Tobit回归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家庭林业TFP增长的主动力。闽浙赣家庭林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依次为-4.3%、13.4%、8.9%,使得其TFP年均增长率差异很大,依次为-4.4%、9.1%、5.8%。规模效率变动及生产要素配置水平变动的个体差异较大,直接导致三省家庭林业TFP变动的个体差异均较大,且浙江、江西远大于福建,均需要扩大林改成果的社会惠及面。虽然对各省家庭林业TFP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所不同,但户主受教育年限、林业经营条件、资金来源渠道和林业管制政策执行属于影响两个省的共同因素。强化林业科技推广、加快林地流转、加强新型林农培育、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林业多渠道融资机制和规范政策执行等措施有利于家庭林业生产力水平持续增长,规范林地流转、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和促进林农相互交流等措施有利于扩大林改成果的社会惠及面。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和苏州两个地区为实证,调查7个乡镇35个村的644户乡村家庭,采用典型相关模型分析生计禀赋对农户参与补偿政策成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成都受访农户的自然资本及物质资本有相对优势、生计资产高于苏州农户,但苏州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均较成都农户有优势。成都及苏州农户家庭的综合禀赋均与政策成效感知评价呈负相关关系,且苏州农户在政策满意度及政策激励其参与农田管护及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感知评价均高于成都农户;(2)从生计禀赋综合评价值看,非农经营户(0.3084)兼业经营户(0.3013)农业经营户(0.3008),农业经营户的自然资本丰裕,非农经营户的金融资本较丰富。在补偿政策成效的评价值上,兼业经营户(0.1506)非农经营户(0.1364)农业经营户(0.1321),且自然资本丰裕度正向提升非农及兼业农户的补偿政策满意度,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农业经营户的农田管护激励性;(3)苏州农户感知政策效应的关键生计指标依次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则依次影响成都农户的政策满意度及农业生产积极性。建议根据农户家庭的资源禀赋情况采取适宜措施,促进农田保护补偿政策效率改进及提升。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9,(12):121-126
基于希克斯需求理论,以大汶河流域实地走访调研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双边界二分选择式条件价值评估法估计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农户的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并运用双边界T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受偿意愿的因素及边际效应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流域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农户的平均受偿意愿分别为1511.18元/年·户和961.71元/年·户,所需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取值区间分别为1511.18元/年·户至1675.36元/年·户和961.71元/年·户至1113.10元/年·户;(2)两类主体功能区中愿意接受生态补偿的农户对于受偿方式的选择差异不大;(3)性别对禁止开发区农户的受偿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限制开发区农户影响不显著;家庭年收入水平、禁限开发区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对生态补偿政策了解程度、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心理预期对两类主体功能区农户的受偿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对流域生态的满意度、禁限规划对收入的减损程度、水环境产权意识对两类主体功能区农户的受偿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巩固和深化林改成果、维护林农利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探讨林权流转、政策性森林保险、公益林补偿、林业合作组织、木材采伐限额管理、林业税费等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造林、抚育和采伐行为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流转、林业税费负担和林业合作组织等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显著影响,而林木限额采伐、政策性森林保险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对林农生产行为有显著影响配套政策,本文提出:1尊重农户意愿,规范林权流转;2进一步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3营造良好的税费环境。对林农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的配套政策,文章提出:1促进林业收入多元化;2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范围;3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应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增加农户对林改政策的认知,以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农场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地资源高效配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江西省新余市265份样本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展家庭农场对农户流转土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家庭农场对农户的土地转出和转入意愿均有显著影响;(2)村中如果有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个数越多,越能促进普通农户转出土地的意愿,而对土地转入的意愿具有负向作用;(3)如果政府给予家庭农场专项经济补贴,将对普通农户的土地转入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土地转出意愿具有负向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和引导农地有序流转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贾亚娟  赵敏娟 《资源科学》2020,42(12):2370-2381
农户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主体,其分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基于农户分类行为的微观数据,本文结合“个体层面”与“集体层面”因素,分析生活垃圾污染感知、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的影响机理,并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陕西农村1374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个体层面”的生活垃圾污染感知对农户分类水平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农户对生活垃圾在生态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身心健康方面产生的污染及影响感知越强,其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越高;②“集体层面”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制度信任、社会参与及社会规范显著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但人际信任对其分类水平并无显著影响,说明社会交往频率较高、制度信任度较高、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公共事宜以及认为村庄垃圾治理较好的农户,其分类水平较高;③女性的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相较于男性更高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于高收入家庭的分类水平更高。因此,要实现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全面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不仅要强化农户污染感知,而且需要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通过网络沟通以及信息共享加强农户交往频率、提高农户的制度信任度以及公共事务参与度、强化社区约束机制,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