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解释上,接触经验与社会分类两大理论取向之间一直存在争论,综述新近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问题上:是否存在对种族特征的注意偏向,识别不同种族面孔的认知机制之间有否差异,接触经验和社会分类是否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因素.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探讨以及这些问题彼此之间的关联验证,提出和建立异族面孔识别的认知神经模型.  相似文献   

2.
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面孔识别障碍,这严重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并导致其社会适应困难.本文对当前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成因的五种理论:面孔加工缺损说、经验一预期模型、心理理论缺损说、面孔加工策略异常理论及注意需求和社会动机减少理论,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时间整合是时间上分离的事件或现象被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是知觉加工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物体识别和场景组织研究中发现时间整合的效果受到刺激类型、刺激强度、刺激时距等因素的影响,时间整合的理论解释也不尽相同。近来,在面孔识别研究中也发现分离呈现的面孔部分也能进行整体加工。目前,面孔识别研究中较为关注的两个问题是面孔识别是整体加工还是局部加工?面孔识别是否存在特异脑区?深入开展时间整合的心理机制及其脑机制研究,特别是面孔识别的时间整合的神经机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自闭症谱系障碍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候群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面孔识别障碍广泛存在于ASD儿童中间,从而影响了个体的社会交往。文章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和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AS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的具体体现,并概括了该群体面孔识别障碍的理论成因。最后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对ASD儿童面孔识别的研究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的干预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自我面孔识别是个体对自己面孔的认知,它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基础.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种系发生、人类个体发展、神经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无损伤性的认知神经科学手段的运用更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了解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一般面孔识别、心理理论以及自我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为深入了解自我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新的探视"窗口".  相似文献   

6.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常见而且较为严重的发展障碍,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着面孔识别障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学界对自闭症面孔障碍成因的探讨主要有能力说、动机说和加工策略说。但是,目前的干预中多关注于这类儿童的社交训练和面孔识别电脑软件上的训练,而缺乏对不同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群体成因的分类识别,这就导致干预的针对性不足。未来应该从分析不同面孔识别障碍的成因入手,分别对这类儿童进行不同路径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帮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范莉妍  李瑾  贾德梅 《考试周刊》2012,(74):131-13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研究人脑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加工成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畀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畀族面孔。对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主要有种族态度假说、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三种理论。采取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来揭示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产生的脑机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在识别本组面孔和异族面孔时在个别脑区产生的脑电波是有差异的。虽然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研究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和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进展相比,我国还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对于进一步探索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脑机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面孔识别是视知觉加工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社交技巧。自闭症儿童在识别他人面部表情时具有一定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首先对自闭症视知觉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新近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与正常控制组儿童的对比,分类综述了自闭症儿童面孔加工的典型特点,并针对自闭症儿童面孔认知加工与其症状关系中尚存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面孔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信息,既包含了整体特征,也包含了部分特征。人们在面孔识别的过程中综合了面孔的部分特征与整体特征对面孔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完成面孔的识别。而认知方式作为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它在认知与人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认知方式的差异可以对个体加工图形的绩效产生影响。因此认知方式也会对个体面孔识别的成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脑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心理学采用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大批量文献资料地客观研究,也为了直观展示我国已有脑科学研究成果,对后继脑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对从中国知网中查询到的604篇文献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结果表明,我国脑认知研究主要围绕脑神经结构与脑神经生理指标、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两大主线和面孔识别、情绪及注意等的事件相关电位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儿童语言及神经网络、脑神经的可塑性、前额叶的功能及结构等四个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壳聚糖磷脂酰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N170的影响。方法采用纵向研究配伍组设计方案,根据MCI的诊断标准选取20例MCI患者,给予壳聚糖磷脂酰胆碱(2g/d)2个月,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分析技术,通过面孔和非面孔识别实验,分析其用药前后ERP N170成分的变化。结果①无论用药前还是用药后,MCI患者均产生了明显的颞.枕区分布的面孔特异性成分N170.②MCI患者用药后颞枕区N170的波幅明显比用药前增高.结论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可以提高MCI患者的面孔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大脑损伤病人研究、脑成像技术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和神经元水平研究的结果看,上颞沟、颞下回皮层、梭状回等区域能被面孔识别所激活,但不能被物体识别激活,证明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的脑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面孔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基本信息来源,在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面孔识别的有关机制及目前关于面积识别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前期探索性因素分析成果和相关语言测试理论,提出了两个C.TEST语言能力结构假设模型,分别是C.TEST(A~D级)模型1和C.TEST(E~F级)模型1。然后,使用LISREL统计软件分别对两个假设模型和两个对比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统计数据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两个假设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数据,且优于两个对比模型,这说明研究中提出的两个假设模型是合理的,也说明C.TEST的确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  相似文献   

15.
《文山学院学报》2014,(3):107-114
孩子识别主要采用儿童图片、面孔图片、声音等刺激材料,使用亲属称谓及判断作业任务,探讨孩子识别的加工脑区及大脑回路模型,主要的理论解释有熟悉度和情感理论。文章参考母子识别及动物实验文献,系统归纳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从亲属面孔知觉、生育-养育的分离、对照材料与实验材料的平衡控制、母子识别的进化意义等方面,深入讨论进一步研究母子面孔识别神经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零序功率震荡和采样误差是造成零序有功功率选线方法不准的两个主要因素.为了减小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对零序有功功率选线方法的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改进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关静态唇读的研究并不多,研究内容涉及语音特征、麦格克效应、面孔识别、神经生理机制等方面。但从有限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静态唇读和动态唇读都能表征自然运动的语言,两种条件下大脑皮层参与唇读加工任务的状况是类似的。今后的研究需要在实验内容、研究方式、加工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为聋儿唇读(或语言)训练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连续和离散的人口模型,建立了它们的Simulink仿真模型,并用MATLAB脚本对两个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围绕“如何科学地对模型进行分类?”这一理论问题,研究首先从“演进视角”“表征视角”“复合视角”“学科视角”等四个视角,对科学模型分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对科学模型形成的认知路径进行分析,提炼了“研究对象”和“对外表征”两个向度作为科学模型分类的两个维度,并建构了科学模型二元分类系统。最后,从“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模型认识水平”“有助于增强教师对知识认知层次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加科学地开展教学设计活动”三个方面,对于二元分类系统的价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用这个原理来解释“火星人脸”等同类现象.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大脑要让面孔率先“通关”:因为面孔识别在人类的视觉世界占了重要地位.与实验中的圆点属于同一范畴.而对面孔的高度敏感.才促使人们对面孔优先识别.并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