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某报曾经刊出过一条“本报记者”撰写的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强调未批准国外公司在国内投资办烟厂》。而消息中报道的主要内容则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今天郑重宣布,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国外烟草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办烟厂。”显然,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中国境内”是准确、严谨的,消息标题中编辑所采用的“国内”是不准确、不严谨,存在着政治性纰漏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发言人制度尚存隐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萍 《新闻记者》2003,(8):41-42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是好的,而且在国外早已是存在了几十年的事实,但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着一些隐忧,如果这些隐忧不能得到消除,那么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能会影响中国新闻体制改革的进程。首先,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同时,没有一套明确的法律规定相关的事宜,以规范该制度的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根本上涉及的是公众知情权和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哪些消息可以披露,哪些消息不能披露,信息披露的程序是怎样的,如何落实责任人和追究失职责任,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个制度本身会有较大的漏洞。新闻…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而外交部无疑成了实践这项制度的典范。近几年,新闻发布已不再由中央一级政府机构专属,更多的地方政府倾向于直接向媒介和百姓发布各项政策。2003年度注定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滥觞之年”。该年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这类字眼作为“关键词”不时出现在中国政府公报上,为各色媒介所评介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这对曾经"带着镣铐跳舞"的中国新闻人,无疑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媒体大检阅.国内媒体在这次特大灾难报道中把蓄积了几十年的新闻理想释放得淋漓尽致,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其间,中国新闻人也用实践谱写了一曲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交响乐章.  相似文献   

5.
如今,代表政府或其所供职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如何及时、准确、科学、有效地发布信息,已成为倍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新闻发言人是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语言是新闻发言人跟媒体和有关的人沟通的重要载体.语言不仅是发言人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和公众介绍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反映发言人的个性与人格、综合素质与才华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中旬,一位新闻发言人的离职引起网上热议.在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中,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是最独特的一个,每次公开表态,均引发公众关注.任职5年来,王旭明经历了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和上千次记者采访,持续与一些媒体及评论人唇枪舌剑,"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名校生养猪论",是媒体对其表态之浓缩.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诞生,似乎应了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7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郑明注意到,对于"瓦良格"的描述,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用了"废旧"二字。"中国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相似文献   

8.
褚亚玲 《新闻知识》2013,(1):28-29,48
2008年5月1日始,国内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许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指定了新闻发言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与亲身实践,一些新闻发言人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职责与角色定位,加之一些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时由于发言不当而"败走麦城",更增加了新闻发言人的  相似文献   

9.
讲到政府新闻,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两个词语:严谨、枯燥.其实,政府工作非常具体,且大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政府新闻理应是具体平实和生动活泼的,即使涉及敏感话题,也可以"不板着面孔"说话.  相似文献   

10.
俞丹桦兼任着不少职务: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大活动办主任、市政府会展工作办公室主任等。在这些职务中,新闻发言人是他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之一。作为宁波市政府新闻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起步、发展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快,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建立中央、省部级和地方三级新闻发言人体制.虽然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有学者把新闻发言人称为"和谣言赛跑的人".新闻发言人要想和谣言赛跑,跑的不光是快速反应能力,还有如何赛跑的技巧和跑得起来的实力.现实的"赛场"中,新闻发言人被谣言所败,甚至被谣言所蚌倒的,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中国新闻媒体众多,为了能在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各媒体真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抢消息,搞独家新闻,拼花边报道,媒体大战热闹非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然而,正当各路记者不断开拓领地,力求获得最新的消息时,身边的一片新闻沃土却往往被忽视了,那就是对于过去报道过的新闻进行深度再开掘--写"新闻幕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自此,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从2003年的SARS事件时起,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基本建立了一个国新办、各部委、地方省市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外比较视角中外新闻发言人在传播方式、目的方面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因国情不同、社会制度差异与文化历史等的不同,故在发布新闻时中外发言人的表现有所区别。中国传媒大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新闻发言人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应具有新闻语言所特有的准确性的特点.而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当前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中却存在着大量模糊化的语言形式,尤其是在"答记者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2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发言人制度最近成为媒体和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我国从1983年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界定,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20年来的发展脉络,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乔志峰 《今传媒》2009,(8):102-102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近日开设个人博客,这也是司法与政法系统中首个开设博客的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孙军工称"(博客)是介于官方和私人之间,我的底线是坚持不说假话".(据<新京报>4月22日报道) 能够成为司法与政法系统中首个开设博客的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的勇气和自信可见一斑.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给自己的博客定下了一个"底线"--不说假话.  相似文献   

19.
上网看新闻如今已渐成时尚,网络新闻以其快捷性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正因为“快”,一些网上新闻也常常出错,有的甚至是很严肃的转载稿也出现与原稿不一致的地方,让人看不懂,这就很不应该了。5月16日下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刘建超主持例行记者会,发布消息并就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默克尔总理访华、中巴合作、人民币汇率、中日东海问题磋商、伊朗核问题、李光耀资政访华等回答了中外记者  相似文献   

20.
朱国良 《新闻实践》2007,(12):58-58
作为一个新闻人,看到这样的消息,眼睛会为之一亮:重庆市一改"政府发布、媒体公布"的新闻发布惯例,推出"定点、定时、定人"的自主新闻发布制度,并且规定对媒体不得"无可奉告",在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可以提任何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而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原则上不得以"无可奉告"来应付。在我的记忆里,这是重庆市委书记提出"在二版找我"后,重庆市在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亮点。这一改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