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桶理论”人所共知。说的是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由最长的那一块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有人将这一理论归结为“短处决定论”。 如今,“文凭风”吹遍神州。一些人无心考虑自己的工作。一门心思追求那一纸文凭。“千重要,万重要,文凭最重要”,成为一些人的心态,考文凭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宁可‘砸锅卖铁也要搞到一纸文凭添光彩。于是,在不少商品市场疲软、价格大跌的情况下,文凭却行情不俗,价格看涨。哪怕你现有文化程度再低,只要拿得起钱,只要应付一下那“机械式”的考试,不愁弄不到那一纸研究生学历…  相似文献   

2.
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类“奸商”,文质彬彬,却害国害民,应予以严惩。其一,是“教育奸商”。他们为了赚钱,弄虚作假,搞假文凭”、“关系文凭”“交易文凭、”“高价文凭”。……致使大批劣等文凭流入社会,鱼目混珠,使神圣的文凭贬值,败坏了教育的声誉。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化理论学者的一贯重视。在现代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下,产生了一个“文凭社会”;“文凭”、“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高度相关,对社合成员的社会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育身份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社会地位标志通过教育文凭体现出来。不同学校的文凭代表着不同“含知量”的文化资本,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资源交换价值。对文化资本较为薄弱的农村成员来说,教育身份的社会地位获致效用成为了个人社会流动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教师继续教育中“唯学历”目标的终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是与非学历教育相对应的形式规格。本文提出的“唯学历”目标,特指在学历教育中某些学员仅以获得学历文凭为目标,忽视甚至无视与之相应的能力水平目标的教育现象。学历和文凭原本指学习的历程及在历程中所达到的水平的凭证。凭证是形式、符号,水平是实质。没有经历或经历不足,没有水平或水平不合格,却想方设法地去追求自欺欺人的虚假文凭,就是“唯学历”目标现象。 教师继续教育,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其培养目标关系到国家民族之百年大计的教育,如果“唯学历”,其危害就不只是自欺而是欺人,欺人也…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社会在招聘选拔人才时,总是把学历当作最基本的入场券,这也就使得人们忙于去追求文凭,只要混到一张文凭似乎就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大家知道,中国是科举考试的发源地,人们把考试获取文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论你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人们总是用文凭作为标准来衡量你是否够“格”,如果没有文凭,人们总是不太认可你。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的主人公方鸿渐外出留学时总也是为文凭大伤脑筋,“方鸿渐受到两方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相似文献   

7.
自高考恢复之后,一直到实行市场经济,同时伴随着的高校扩招,中国经历了异常复杂的“文凭社会”。恢复高考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特殊年代,不是一个文凭社会。改革开放后恢复了高考,文凭的重要作用是经历的人难以忘却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争议,这个源于欧洲的国际教育项目被指控是“反美的”和“违宪的”。本文探讨了引发争议的种种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国际文凭课程鼓励批判性思维、培养世界公民和国际情怀以及倡导多元文化的特质是其遭受反对和抵制的重要原因。人类社会面临众多全球性挑战和危机,亟需一种超越民族与文化的思考方式,以国际文凭课程为代表的国际教育或许能够成为驮着“世界精神”的马背,与地方文化和民族国家教育产生互动,促进其世界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所谓弱势文凭,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当代社会受教育者因文凭层次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欠佳而造成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学历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现象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弱势文凭”指大专以下的中专、中师、职高、技校等文凭以及全日制以外的“五大”类文凭。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结构的变化,“弱势文凭”的涵义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所说的“弱势文凭”,就层次而言,指大专及其以下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培养类型而言,指以培养“蓝领”为主的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毕业文凭。持有这些文凭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价格歧视法律制度的保护对象,我国《价格法》规定为具有相同交易条件的经营者,《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则规定为具有相同交易条件的不同交易对象。但对于何为“相同交易条件”都未作进一步规定和具体解释,同时“经营者”与“交易对象”的内涵不一致。本文认为价格歧视法律制度的保护对象应为具有相同交易条件的不同交易对象,其中,“相同交易条件”是指那些能影响卖方经营者经营成本的因素,分别为商品质量、商品数量、交货地点、交货时间、付款条件,“交易对象”既包括经营者也包括消费者。  相似文献   

11.
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民办(私立)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为“民办高校”或“民办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从根本上说,公办高校之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以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我国民办(私立)高等教育(以下简称为“民办高等教育”)自80年代恢复与重建以来,迄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1999年,教育部承认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有37所;具有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学校150多所。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或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单从量的增长上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形成当前的规模,可谓之“飞速发展”;但从质的提高来看,却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专业设置的人化倾向以及课程设置中的“因人设课”现象,总体教育质量提高缓慢,甚至出现教育质量的低水平徘徊或滑坡。制约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就主要方面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张“有文凭而不唯文凭,只认水平”的人才观念和“赛马”选才的人才制度,抛弃一切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东西,让今日的学历文凭与学术职称像昨日的粮票布票那样成为明日的历史,真正实现“水平面前,人人平等”的“不拘一格育人才、选人才、用人才”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3.
文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凭从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为强化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文化资本,经历了三次价值转变,即证明的价值、交换的价值和筛选的价值。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凭数量的累积效应促使文凭成为一种社会机制,影响着教育、人才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文凭溢价效应固化了人们“文凭至上”的文化心理;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剧了“唯文凭”的用人导向;教育系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供给不完全适配助推了文凭机制的扩张。立足强国建设需要,深化文凭机制改革迫在眉睫,从根本上改革学制,改变“重普轻职”的普遍认知,实现从文凭社会转向技能社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补偿市场机制依赖造成的公平与效率失衡;改进人才选拔模式,构建人才精准匹配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组成的统一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首先就是教育思想的变革,而教育思想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多媒体时代,一个名师、一次讲课已可被一张光碟替代。于是,就有人说“学校即将消亡”和“教师将被取代”,也有人预言,“学校教育将转变为家庭教育”。这些人没有认识到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多种社会任务。   美国未来学家博尔指出:一个生活在 21世纪的人,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学历文凭、职业道德和创…  相似文献   

15.
尹明远 《天津教育》2005,(10):19-20
我国的教育走过了艰苦而漫长的路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材,有经验也有教训。计划经济的“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单一,规格模式划一。“应试教育”强调个人获得知识,功利主义,文凭至上。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真正培养现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6.
冯东书 《师道》2002,(11):30-30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现代中国人很熟悉的话。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有了大学文凭,特别是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就一定是大能人了。我当了一辈子记者,三教九流接触得可谓多也!深感没有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当然不会有智慧。但有了那些知识,也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无论干哪一行,要有创造,要有突破,就必须有智慧。否则就只会重复旧知识、旧经验。为什么有的大知识分子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呢?为什么有的人讲起话来广征博引,一到实际矛盾面前就束手无策呢?“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什么大量存在呢?…  相似文献   

17.
一、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我从长春市一所职业中专毕业。在“惟文凭是举”的人才市场上,我的中专文凭完全是个“小儿科”,用人单位连个好脸儿都不给。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不再给半百之年且多病的双亲添烦恼,  相似文献   

19.
实行“双纲、双轨、双证”制教学培养技艺型、应用型人才江阴职工大学一、时代呼唤成人高校转轨变型我国成人高校是伴随着“文凭热’而兴起来的,当“文凭热”降温后,成人高校普遍出现了生源的困境。但经济发展的大潮,急需各类管理人才、经济人才,于是各个成人高校在专...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文凭会上,某领导在宣读文件,读到“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一句时,读成了“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台下顿时哄堂大笑。领导生气地说:“你们不好好学习可不行,现在连和尚也要有文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