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电影艰难地跋涉在“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征程中。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霸权,中国电影是通过夸大渲染所谓民族文化差异、营造东方奇观去迎合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还是通过对西方文化认同、接受的急切表达来证明自己的国际身份?中国电影到底该如何抒写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效地树立新世纪的中国形象,已成为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解读,韩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被大量观众“消费使用”,是因为韩剧较好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娱乐渴求心理”、“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民族文化差异好奇心”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电影艺术领域里,以观众为本位的商业电影比个人化的艺术电影更贴近于社会大众,商业电影的主体构成方式——类型电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使其成为商业电影的成功范本。好莱坞以基本的类型原则融合高科技等种种因素攻占全球市场;香港电影通过“本土化”使其具有东方色彩而赢取华人市场。  相似文献   

5.
娄烨是中国导演的“异数”,其电影作品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具有很高的辨识性和独特性。在模式化和同质化电影泛滥的今天,娄烨电影却依然用自己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成为别具一格的“域外风景”。通过分析娄烨电影的视觉和听觉语言特征,方便读者和观众更好地理解娄烨电影作品特殊的视听表达。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欧洲先锋电影运动被认为是一次“精英运动”,是精英性和违背了观众的惯常审美心理导致其迅速消逝。但对观众的审美心理作出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先锋电影迅速消逝的原因并不是它违背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而是由于观众感知积累的缺乏;精英性也并未导致先锋电影走向尽头,反而使其摆脱了早期的“杂耍”身份,成为了20世纪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条支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年中国大陆“主流电影”内在的非主流性进行了解析,对中国当代真正的主流电影应具备的人文根基作了相应说明,并以例证谈到对当代主流观众的界定与培养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备忘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吸引顾客、留住顾客,让顾客产生消费意识,当代商业店堂装饰设计应以人为中心,从人的消费心理、商业店堂空间、商业店堂环境三个方面出发来思考设计。  相似文献   

9.
冯小刚电影现象构成了中国电影界十分奇特的冷热现象:一方面是观众的好评和高票房收入,一方面却是某些圈内人士和学术批评的严厉遣责。本试人中国的商业电影和是中国电影现状入手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诠释,并尝试着从市场,电影的社会功能,情节的组建与构架,冲突与悬念和独特的喜剧等方面探讨冯小刚商业电影的成功所在,希望能为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小刚以自觉的商业叙事意识进行影片创作,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走平民化与游戏化的路子。在影像人物、造型语言、审美趋向、价值判断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取向,并通过对游戏的驾轻就熟地运用,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幽默贯穿其中,发展丰富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形态。在中国电影持续低迷的现状下,创造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成功的个案,启发了其他电影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第82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选择的背景和事件是尚未结束的美伊战争,如何表现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无疑需要在电影叙事和主题表达上寻求新的突破。这部电影在战争的主题设置以及揭示战争状态下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叙事方式的运用上都留给了研究者较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以长征为题材的电影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1966年,再现英雄时代;1966年-1976年,表现"红色年代";1976年-1989年,在艺术上求新求变;1990年至今,在主旋律旗帜下。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变迁始终是决定长征电影兴衰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理论思潮,电影民族化讨论聚焦于要否提倡电影民族化、中西美学传统之异同以及电影民族化内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持久的论争。讨论在本质上体现为中西美学的对话,并在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传统与外来艺术的超越,以探寻现代中国电影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美国这个当今世界上受人瞩目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研究,总统和大片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前者是通过在影片中塑造人物形象传播思想内容,后者则是以电影这种大众传媒为载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通过对美国电影中的总统形象的分析与研究,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历史电影是苏俄电影中的重要类型。进入转型期后,它无论是在思想内涵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此,对比结合相关影片,力求提供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历史电影的一个基本概况,从而揭示这些影片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诉求,阐释在社会转型期的电影艺术中历史影片所表达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安是一位在当今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台湾导演。中西结合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出色的电影技巧形成其影片的艺术风格。他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对李安电影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为当下市场不詈气的中国电影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选择精品     
21世纪被称为电子媒体时代,大片与精品的探讨,更凸现出厚重的精神涵蕴和高尚的艺术品位的作用,从而也体现了借助电子媒体,不断提高我们民族的智力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儿童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父亲之名"具有象征界的功能,影响着主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对社会力量的认同。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处理不同,在表现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这对于思考今后我国同题材影片的制作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播放英语影视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针对当今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即缺乏语言环境及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缺乏,采用影视英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引进影视材料不仅可以再现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而且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语言听说训练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的学习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真正做到"视,听,说"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