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忠敬 《早期教育》2004,(7):U004-U004
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课程。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经验的结构在社会中对知识进行不断重组与建构,它强调的是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强调奔跑者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的活动。这样,课程被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过程,此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而又开放的、灵活的、情境性的、时间性的并与现实相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2.
以科层制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范式下的三段式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建立在其“基础观”的基础之上的,而其基础观又是以领域一般性理论为前提的。过去由于我们很少触及其基础观,导致对这一课程模式的批判无力。而这一课程模式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本文以领域特殊性理论为工具,从其基础观出发,对这一课程模式的错误进行批判,并试图建立以“项目”和“实践”为核心要素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后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是由教师、儿童、教材、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构成的“完整文化”,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强调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动态性以及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这与后现代强调文化性、对话性及境域性的课程观本质一致0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课程观的视域对课程目标的再界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再确定,对课程实施中师幼关系的再认识,对课程评价的再思考等方面所体现的后现代意蕴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课程观现代是从十七八世纪的科学与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中后叶,这一阶段笛卡儿“正确理性”的方法论与牛顿的机械论科学观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稳定性被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课程观与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香港、台湾及其他部分省啼课程开发中存在着共同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教育理念的转变,印从现代数育观向后现代数育观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后现代课程观作指导。  相似文献   

6.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用”和应“掌握什么样知识”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知识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观向现代的知识观转变,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与讨论,同时对学校教育领域中课程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章晔 《考试周刊》2009,(29):11-12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揭示了现代大学英语课程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控制一服从思想为指导的课程目标、评价使课程走向封闭、失去生机。课程的定义应该从静态转变到动态.课程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将对话概念引入课堂是这种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知识观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其价值中立的课程属性使其很少关心社会,这种课程观导致现代课程出现种种弊端。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后现代课程观,对之进行了彻底地摧毁,其所强调的课程“理解性、情境性、创造性、综合性、价值性”等观点,对今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当我们深入这一理论领域便可感受到,从这种看待世界与教育的方式中,能够产生一种对未来世界和未来教育充满激情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创造。特别是美国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充满着创新性、发展性的活力。对之加以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建立课程新视野,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一、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与现代课程设计所遵循的泰勒原理不同,多尔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一种形成…  相似文献   

10.
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万伟 《教育科学》2003,19(1):29-3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之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以知识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内容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现在我们正处于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时期,这其实也是一种从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从普遍知识观向境域知识观、从既定知识观向流动知识观、从精英知识观到大众知识观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精神与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认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如今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我们进入了“后现代”世界。但后现代却又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现代思想的复杂,必将带来多元的后现代课程观。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观视角看后现代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对西方社会和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独特的知识观这一视角,分析其在课程上的三方面影响:课程内容、课程与教学、课程评价,从而对我国当今课程改革提出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是课程设计的哲学基础,知识观的转型势必引起课程设计的变革,这是课程发展的内部规律;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对课程设计主要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变革有所要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单元和载体,相对于文本课程,它是以网络为媒介、具有能构建多媒体化的、有计划地达成某种预期结果的经验活动。而后现代课程观作为一种迷人和富有魅力的新型课程观,其倡导的多元与开放等理念与网络课程这一新型课程模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么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网络课程中隐含的意义与价值则是探索的方向。以后现代课程观的几个核心观点为切入点,挖掘出后现代课程观对当今网络课程的适切性价值,旨在寻找后现代课程观中积极意义的因素,提倡以一种开放的、多层次的观点来对待当今的网络课程,为我国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借鉴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后现代课程观看瑞吉欧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课程在借鉴皮亚杰的生物学观、混沌理论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和继承前现代课程理念而形成的。它强调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是一种多元的课程观。它不再象泰勒原理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它是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又有界限的。瑞吉欧课程在课程的设计、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上都体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一些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后现代课程理论无疑为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考空间。我们可通过借鉴瑞吉欧课程模式,结合本国的实际特点、文化传统、时代特征。发展适合各园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课程本土化是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核心,是幼儿园课程理念和模式在幼儿园具体化、境域化的过程。这与后现代课程观所追求的动态性、生成性、个体化和差异性不谋而合,后现代课程观视阈下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对幼儿园课程本土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视野下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杰  吕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3):116-119
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生态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模式、评价模式等均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伴随着高职课程改革,高职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构建应以现代课程观为理论基础,以后现代课程观为理想性追求。笔者以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为理论视野,试图构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  相似文献   

19.
现有后现代课程观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目标向过程的转向、多尔课程观的实践价值及在课程要素中的体现。分析当下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对反思的再反思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展开对后现代课程观的反思,从基于课程开发过程的维度转向基于课程传播方式的维度,试图提出后现代课程观的新解,即新的学习方式,如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新的学习环境变革,如在线课程的来袭等;新的文化危机,如对“课程消费文化”的抵御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现代课程观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描述,批判了二元论意义上的知识观、课程观的错误认识,从而揭示了现代课程观的某些缺陷,接下来本文重点描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解释,尤其表述了后现代课程观在哪些方面是优于现代课程观的,以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为出发点,看待、思考网络课程的建设,期望能对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借鉴和建议。最后本文描述了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的策略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