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问世使李健吾成了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批评家。他以审美鉴赏的方式品评作品,并把批评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使印象的表达成为自我表现的手段。因此,他的批评观与印象主义批评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李健吾在他的批评中也实践了这些批评主张。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批评,到了30年代,才具备了独立的品格;走过了评介、作品论、作家论阶段,才形成了流派。李健吾的“咀华”独树一帜! 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一本《咀华集》,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之一种,208页,八万余字。越六年,该社又推出《咀华二集》,为《文学丛刊》第七集之一种,161页,五万余字。在征集之前,多数均在报刊上发表过。两书作者均为刘西渭。刘西渭即李健吾。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批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独特的"人性观"批评态度正是其被重视的原因.在批评文风日下的今天,李健吾咀华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趣味”是“美”的核心,智慧的悟得,情感的活跃,思想的自由以及品位的高雅,几乎总是与有修养的趣味相连,所以批评者广博而纯正的趣味是审美判断获得有效性的保证。李健吾是中国现代主观批评的集大成者,其《咀华集》、《咀华二集》代表了主观批评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5.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观深受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和西方科学实证思想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健吾在批评中以作者中心论为基础来分析作者与作品、作者与时代关系等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诗学中"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正是受益于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滋养,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才形成其独特的型态。  相似文献   

6.
健吾先生的咀华批评,秉持鲜明的人本审美价值观与批评原则,在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层面之上,对"人"与人性进行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探究和美学超越,这成为咀华批评古典品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陆蠡原名陆圣泉,一九○八年出生于浙江天台,一九四二年在上海被日寇拘捕,残害至死。他留下的作品不多,除了翻译和少量零星诗文,仅有三个薄薄的散文集:《海星》(一九三三年秋——一九三六年),《竹刀》(一九三六年六月——一九三七年四月),《囚绿记》(一九三八年秋——一九四○年春)。这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或许只是极微小的一滴,然而,却是闪耀着生命光彩的一滴。正如李健吾先生在《咀华集》中所评价的:陆蠡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存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没有一位更象废名先生引我好奇,更深刻地把我引来观察他的转变的,有的是比他通俗,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象他更是他自己的。”(李健吾:《咀华集·画梦录》) 的确如李健吾所云,废名是“他自己的”。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强调文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要的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批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独特的“人性观”批评态度正是其被重视的原因。在批评文风日下的今天,李健吾咀华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是法朗士、雷梅托等人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批评的主观印象,重视直觉感悟、主体介入和情感动力。同时,他又在较大程度上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这三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13.
审美现代性理论的传入使京派批评成为20世纪30年代各批评流派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批评,作为京派批评的代表人物,李健吾的印象式批评最能体现审美现代性理论对中国传统批评的改造和影响。李健吾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多元整合表现在,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现代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是京派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对西方"意识流"的接受与运用体现了京派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间的紧密关系,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通过大量非理性、非逻辑的内心独白,比较成功地写出了人物的潜意识;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对空间场景进行了无序而大幅度地调度与切换,有效地运用了"意识流"的主要技巧——时空蒙太奇。两部小说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共同代表了京派意识流小说的成就。朱光潜"静穆"观念中对直觉、顿悟等文艺心理因素的强调,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中对转瞬即逝的感觉、感官综合的重视,彰显了京派文艺审美观念与西方"意识流"理论的相通性,并推动了"意识流"在中国文坛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迥异于"自发的批评"和"职业的批评".文章通过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总体考察,从中把握出其独特性,源于他在从事批评时的自由心态与纯正的艺术趣味.在文学批评面临着困境的今天,重新观照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无疑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理性批评氛围的形成以及批评言说方式的丰富,具有多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受到持续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学界从中西文学史、文论史的广阔视野对其加以观照,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文体特征、李健吾各类文体批评实践等进行了越来越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遗憾的是,李健吾的《福楼拜评传》等重要批评著述,只是进入个别论者的研究者视野,尚未引起广泛关注。我们梳理和综述李健吾文学批评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李健吾研究的水平,有助于丰富和提高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衡 《现代语文》2010,(5):154-154
李健吾强调批评的独立性与批评者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为了捍卫批评的独立性。因而,李健吾的批评文本所重视的不是语言的标准化而是语言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刘西渭)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批评家,他将西方印象主义文艺批评方法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艺批评,这一批评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解读是英语世界中《红楼梦》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涌现于20世纪90年代,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文化诉求,《红楼梦》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佐证材料,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本体。英语世界的《红楼梦》女性主义批评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核心概念"对汉学家的启发,后期几种研究成果则反映出汉学家对西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补充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力求批评的公正,同时,李健吾较多地采用比较的方法,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另一方面,他以左翼作家、革命色彩作品为批评对象,关注社会责任、时代历史,表明了作者文学批评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是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