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思想家、爱国民主人士。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育内容全面丰富。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科学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本文试就陶行知1931年从日本归国后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活动作一粗浅探讨。 1931年春,陶行知从日本归国。在他归国后的文章中,有关科学知识及介绍科学家治学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加。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以“不除庭草斋夫”的笔名发表了一百零四篇文章,其中15篇是介绍  相似文献   

2.
《如何可以不做一个时代落伍者》是陶行知先生写给一位青年教师的复信,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4日的《申报·自由谈》。在这封信中,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阐述了自己对一个处在科学背景条  相似文献   

3.
刘芳 《考试周刊》2009,(13):227-227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强调“生活即教育”,积极倡导幼儿教育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贴近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技能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和服务于生活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把握幼儿生活中的科学契机开展科学教育,真正做到让生活走进科学,让科学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陶先生这样说过:"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其教育的精髓。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而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进行《自然》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新一轮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发生的本质的变化,教材强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强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动手操作和实验来认识科学,学习科学。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形成。但科学来源于生活,如何从生活教育的角度去认识科  相似文献   

7.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陶先生这样说过:“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不仅有理论提出,还在学校里积极创设条件,给孩子们开了一扇实实在在的“生活的窗”。  相似文献   

8.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上发表了《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一文,张静虚先生简称它为《科文》。张先生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上发表了《也谈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以下简称《也谈》。《也谈》对《科文》提出了许多批评,要同作者商榷;并论述了他对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的看法。我在这篇对批评的回答中,将论述三个问题:一,关于哲学范畴的分类及其科学方法;二,关于教学范畴的分类及其教学方法;三,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那么该如何开放呢?陶行知先生早在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向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大变革时期产生的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探索前进的一生。在教育思想上富有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革新,在办学作风上艰苦踏实、讲究时效。他作过很多演讲,有过很多著述,在《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行知书信集》、《行知诗歌集》、《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中,留下了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仅就“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先驱,他在科学教育理论和时间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幼儿科学的思想——"六大解放"即解放幼儿的大脑、双手、双眼、嘴、空间、时间,让幼儿充分运用感官,动手动脑,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索感兴趣的科学现象。新《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其核心在于使幼儿通过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从而培养对科学的情感态度。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在当代幼儿科学教育中具有超前性的引领性作用。一、解放幼儿的大脑、眼睛、嘴和双手,让幼儿去主动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向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大变革时期产生的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探索前进的一生。在教育思想上富有创见,在敦育实践上勇于革新,在办学作风上艰苦踏实、讲究时效。他作过很多演讲,有过很多著述,在《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行知书信集》、《行知诗歌集》、《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中,留下了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仅就“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本人就此谈如下体会.一、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科学(自然)骨于教师培训”,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有所认识,结合认真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文集,深感他的教育理论对正在进行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注重让学生“亲知”《墨子》中提出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即:“闻知”、“说知”、“亲知”。陶行知  相似文献   

15.
周秋英 《成才之路》2011,(14):13-13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正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相吻合。下面是我们以幼儿的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人生活之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电视连续剧《陶行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其中有这么一段情节: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二男生,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相似文献   

17.
科学结论,是点成的金,量终有限;科学方法,是点石的指,可以产生无穷的金。 蔡元培《<社会学方法论>序》.科学的使命,是要造富的社会,不造富的个人。 陶行知《致一个青年小学教师》.科学不应是少数人享受的,而应是全世界劳苦大众都应享受的。应该成为他们的知识,成为他们的技能 姜阳初《在欧美国学会上的讲话》.党识丰富的人无论走那一方面都容易成功 《宋庆龄论少年儿童教育》.真正的科学家是追求科学的真理,拿着科学的火把救人。陶行知哎马可尼》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原则之一:科学性原则,陶行知说"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时间及解放孩子的空间"。这一思想现如今已广泛运用于教育工作中,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最大发展。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教师如何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真正实现这"六大解放"呢?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生活即教育”命题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关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命脉。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