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事实例解决的思维方法就是请求权与抗辩权对抗式思维,请求权是这一思维模式的主导。诉讼上的请求权的提出都是依据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规范基础,所以,解决民事实例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请求权规范基础,即检索请求权类型,确定请求权性质,分析请求权规范基础的结构。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其他案例解析方法相比也是最优。  相似文献   

2.
随着德国法学方法论在我国的深入推广和《民法典》的实施,请求权基础思维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纵观其推广历程,重点仍处于民法教育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未广泛应用于具体的审判程序中,大部分关于请求权基础的应用只体现于其作为法律规范的作用,而未按照“诉讼请求→法律规范→要件事实→判决结果”的规范顺序进行,致使请求权基础的方法论功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归根于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以法律关系为中心的裁判思维以及民事实体理论与程序理论的脱节。针对部分裁判人员对请求权基础的理解存在差异,请求权竞合问题导致实体法和程序法衔接受阻等现实困境,应从发挥法律关系思维优势、平衡实体请求权与诉讼标的之间的冲突以防止“重复诉讼”、利用诉讼的客观合并有效处理请求权竞合问题等三个方面推动请求权基础思维的运用,进而加强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之间的融合,保障裁判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3.
李宁 《时代教育》2006,(12):46-47
有关救助人所享有的请求权的民事立法,首先应合理界定救助行为的法律内容,明确法律所调整的救助行为的确切范围,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救助行为,区别具体的情况,分别规定救助人所享有的请求权基础和请求权行使方法。救助人请求权的最终实现依赖于上述内容能否完全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4.
原物返还请求权常被理解为性质单一的物权请求权,其实在民法各个领域,同样是要求返还原物,在不同场合请求权基础不尽相同,作为基础法律关系法律上之力的请求权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对原物返还请求权的性质认定,可以原物的权属是否变动为标准,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类请求权,即物权请求权性质的取回权与债权请求权性质的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其中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是物权请求权向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转变的中介,各请求权由此和谐地构成一个请求权体系。  相似文献   

5.
请求权对于维护财产权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上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是请求权具体作用在物权与债权中的结果。分析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关系,对于民法财产权的保护机制的完善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请求权是绝对权请求权的一种,知识产权是其权利基础。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决定了知识产权请求权不同于其他的绝对权请求权而具有自身的特征。知识产权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最根本的法律特征,知识产权请求权也因之而具有与物权请求权所不同的内容。知识产权请求权和知识产权侵害赔偿请求权是在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的两种救济手段,二者产生的基础、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杨惠丽 《考试周刊》2014,(94):161-161
本文针对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简要介绍案例与案例教学。其次,说明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即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的原则环节、策略和教师定位。  相似文献   

8.
阐明了民事权利保护中的保全请求权的含义,指出在人格权保护中的保全请求权存在的依据,具体构成要件以及我国有关立法的相关规定;认为在人格权保护中适全请求权制度需要考察了个案进行具体认定,而在名誉权和隐私权中,其适用要件主要有公开内容与事实不符,主观故意和公开非本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9.
不当得利请求权只有在适当的不当得利理论基础下才能成立。适当的不当得利理论要求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之间保持平等、独立的关系,以实现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为主题展开论述,全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对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类型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具体行使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许多学者不自觉地以西方公民社会"自下而上"的发展逻辑来解释与分析中国的公民社会成长,然而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公民社会自身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应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道路,即选择一条"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双向互动合作"的道路,使政府进步和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发扬公务员精神。是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需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精神是对公务员责任内涵的揭示。培育和发扬公务员精神。就是要强化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促进公务员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民事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被执行人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以"高效、公正、合理"为原则,建立科学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对解决民事执行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概念体系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在民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民法学理化的法理逻辑构建"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民事责任"的民法基本概念体系,有助于实现民法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诸多定义普遍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涵盖不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宜界定为:受民事诉讼法调整而在任何两个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主体除通说认可的外,还应包括审判委员会、法官、检察官、旁听人,再修订《民事诉讼法》后审判委员会不应再包括进去。二是"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区别不当,导致概念之间容易含混不清,这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其他诉讼参与人同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称为争讼法律关系并不妥当,宜称为助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然人的社会责任能力是自然人基于自己的行为对其赖以生存的社会造成损害所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或能力,其包容于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民法对自然人民事权利的限制、"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等为研究自然人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自然人的社会责任能力包括计划生育责任能力、诚信责任能力和环境侵权责任能力。建议我国制定民法典时,将自然人的社会责任能力作单独规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概念,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实质,科学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启示。重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无疑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东 《成都师专学报》2013,(2):83-87,103
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电子数据证据,改“鉴定结论”为“鉴定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证据排列体系作了调整。为了防止诉讼突袭,还特意规定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改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没有彻底解决现行法律关于证据分类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公民道德理论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体系逐步形成,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公民道德建设经验日益丰富。但是也面临道德多元化和"西化"等挑战,尤其是我国公民道德还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和精英人物道德自律薄弱等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公民道德建设思想政治保证,建立健全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机制是其制度保障,大力推广志愿者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是其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