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研发经费强度作为本土研发努力指标、国际技术贸易作为国际技术流动指标,探讨了G7国家本土研发努力和国际技术流动的组合模式演化路径以及对国家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G7国家本土研发努力和国际技术流动组合模式呈现非常清晰的的演化路径-“外部技术驱动模式-内外双驱模式-内驱外拉模式-外部技术拉动模式-外部技术驱动模式”;本土研发努力和国际技术流动对于国家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均比较显著,其中本土研发努力的作用更为突出。借鉴G7国家的发展经验,目前中国在快速增加研发经费强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研发经费管理,实现从外部技术驱动模式向内外双驱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国家政策、国际化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应保障科研经费投入;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化进程;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相似文献   

3.
使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定义的专利发明人和所有人信息,建立了一个3×3的分析矩阵,依此识别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实现模式。基于该分析框架,以德国、日本和韩国1980至2009年数据为例,分析典型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并特别分析了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促进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作用机制,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制度创新指数,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并测算了两者对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政府干预下降、市场发育和产权制度创新具有显著协同关系,通过"技术→制度"和"制度→技术"两条路径对产业生产率升级产生协同效应,其中市场发育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最大,产权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次之,政府干预下降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最小。除政府干预下降与技术创新外,"技术→制度"路径协同效应大于"制度→技术"路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今经济、科技全球化深化发展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新趋势;在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创新资源国际流动、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即:创新制度和组织网络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国际化以及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并提出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开展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在于把握系统路径,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国家的主导地位,营造支撑其发展的文化观念环境,提高系统的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7.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描述、量化、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协同演进的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网络协同演进路径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创新网络构建与演化→外部知识内化→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创新绩效驱动三要素中,动态能力和创新网络知识内化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递增效应,同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美国、英国、日本3个国家1890—1992年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10个国家1975—2005年的技术创新、纯技术效率改进、规模效率改进,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进行了测度,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最优技术追赶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日本作为技术后发国成功实现追赶的典范,严格遵循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技术追赶路径。亚太、拉美等诸多新兴经济体至今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与其没有遵循三阶段技术追赶路径有关。中国对于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较为不足,应当以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刘云  谭龙  李正风  程旖婕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24-1339
系统梳理了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国际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在前人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主体"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首次从系统和动态演进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要素-制度-功能-阶段"四维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参鉴国际权威创新评价报告的基础指标及数据,研究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得分最高,中国的得分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但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制度维度。最后,本文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也是推行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判断的体系,然后运用统计数据及制度分析方法对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基本判断,分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得出一些有益结论,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背景下,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怎样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与理论难题。本文以三一集团为例,深入探讨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演进路径,并依据“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核心逻辑构建动态演进模型。研究发现: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产学研融合策略经历了“松散型→探索型→利用型→深度融合型”的路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遵循“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集成创新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整机自研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数字化全面创新能力”逐阶提升路径,且存在逆向促进作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遵循“功能性突破→性能性突破→可靠性突破→前沿性突破”的路径。研究结论丰富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与能力相关研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唐震  张露  张阳 《科研管理》2022,43(12):1-13
   技术标准主导权深刻影响着全球治理的格局与制度安排。“中国水电”“走出去”是中国践行全球治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的重要非正式机制之一,中国水电工程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都位居世界领先,但仍严重受制于欧美国际主流工程技术标准,影响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大国作用的发挥,这对探索中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可行模式和有效路径提出迫切要求。与此同时,欧美国际主流工程技术标准都经历了由国内规范至国际标准成功转化的过程,其中,世界标准之源——英国标准协会(BSI)在英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内在逻辑值得探究与借鉴。因此,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角色理论及技术标准扩散理论,遵循“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对BSI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英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驱动因素、模式及其演化路径等内在规律,并在中英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对比基础上,对中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铁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新技术合法化的过程,成功的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我国实现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对我国其他技术赶超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在引入技术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理论,梳理了1949年至2015年700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并采用纳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P-TRM),探索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对高铁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合法化机制,探索我国政府主导的高铁技术创新的制度逻辑与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战略部署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导向关系,推动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路径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瑜  任浩 《科研管理》2014,35(1):149-155
作为市场中一种新兴的制度安排,模块化组织彰显了价值创新的优越性。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路径是组织成长方式、战略方案和实施途径选择匹配的集合。本文首先识别了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三种路径——竞合互动、价值对流和模块操作路径,并对比了三种路径的价值创新要素及创新效率。基于此,构建了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路径演化模型,路径演化沿着"竞合互动路径→价值对流路径→模块操作路径"的方向。最后,以美邦集团26年的发展历程为纵向案例研究,实证剖析了价值创新路径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尤其是经济开放度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低下等问题日益凸现。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实证研究技术能力约束、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创新绩效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能力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产生较显著影响,这突出反应在技术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条件、技术知识积累等方面;政府调控能力、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技术路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但差异较大,技术进步也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技术能力、技术进步路径对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为此,应不断优化技术进步路径,关注技术进步的持续性、累积效应,最终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创新对广东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演变和高级化的直接动力之一.高校是国家创新系统中重要的创新源,文章在梳理广东产业升级轨迹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高校科技创新对广东省产业升级作用路径,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强化高校-产业合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G1-CRITIC组合赋权方法测度中国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考察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分布动态和长期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长三角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泛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处于较低水平;(2)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极化效应”加剧,长三角、泛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均存在多极分化趋势,且呈现明显层级结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3)由于经济圈内部省份之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和正向溢出效应,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有所缓解,且趋同过程不独立,空间溢出效应的异质性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