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话本二题     
话本原初内涵丰富,鲁迅先生将说话艺人讲说、发挥的底本、凭依称作话本是一种简明解释,“故事”则是话本沿传过程中晚出的意义。宋元说话家数与现代文学流派概念不尽同而可相通,耐得翁将来去两匆匆的“说铁骑儿”独作一家从而组成所谓说话四家,其实并未得到时人广泛认同。真正意义的说话艺术大约包括小说、说经(说参请)、讲史三类。  相似文献   

2.
“说话”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宋代始成为一种独具规模的商业化娱乐活动。关于“说话”这一体裁的源起,鲁迅先生将其溯源至唐代。此后,学者从之,少有创获。事实上,春秋时代瞽乐师们通过说唱“乐语”,讽诵“世系”进行教化的这一方式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宋代话本(尤其是讲史话本)讲唱艺术的某些特点,如说唱的传播方式,内容韵散结合的特征,且多寓鉴戒之意,此外还有全视角的叙述方式等,实已开说唱艺术之先声。  相似文献   

3.
拟话本是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顾名思义,“拟”话本就是对话本的摹仿。这主要是指拟话本保留了话本的叙事摸式。话本供说话艺人作为底本。是说唱艺术,它的叙事模式是由它的表演性决定的。话本大都有“入话”。说话人摆下场子,听众有人来得早,有人来得迟,先说一个和正文相关的小故事,让先来的人不必着急。话本中大量运用骈文或诗词描绘场景或人物风貌,用诗词作为开头和结尾,提起或总结全篇。在实际表演中,骈文和诗词是唱出来的。这是一种舞台手段。在话本表演中,说话人经常直呼听众“看官”、“列位”来共同评价故事中的人和事,这是为了使听众  相似文献   

4.
“说话”是隋唐时期发展起来、宋元时期更加发达的一种伎艺,类似现代的说书。所谓“话本”,通常是指说话艺人(“说话人”)所用的底本。 “话本”大概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纯用白话来写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研究词汇史和语法史最有用的材料之一。但是现存的话本都是无名氏的作品,没有一篇话本署上作者的名字,所以无从知道这些话本的确切年份。不知道作品的年份,利用它来作为语言研究资料就有些困难,困难在于不能准确指明这些作品的语言到底是属于哪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5.
“童话”一词从字面意义来说,“童”是儿童,“话”是说话。不过,这种说话并不是像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而是跟宋代“说话人”的说话具有同样的涵义。当时“说话人”的说话内容都是半真半假的故事,童话的“话”也是属于这个性质的故事。台湾学者洪汛涛在《童话学》中对“童话”下了如下定义:  相似文献   

6.
宋元"话本",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消闲娱乐之需而将艺人"说话"成果书面化的产物,似不宜简单地将它视为说话人的"底本"。说话人的底本,一般比较简略,主要由故事梗概和一些常用的诗词赋赞或其它参考资料等构成。当然,"话本"一旦进入传播领域,并为某些说话人所得,那么也可能被说话人当作"底本"来使用。这样,"话本"也就兼具了"底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8.
明代话本小说要兼顾到说话艺术本身的特点,满足作为说话底本的要求,在叙事策略上频繁运用复述手法.本文旨在探讨复述手法在话本小说中运用的特点、原因及叙述效果,考察深藏其中的说话传统和社会文化心理,并进而追踪话本小说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学生说话训练 ,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把“看”与“说”紧密结合 ;重视学生结合图画实践体验 ,把“做”与“说”有机结合 ;重视学生想象思维和写话 (文 ) ,把“想、写”与“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笑掉小牙     
马哈哈教他的鹦鹉说话:“我会走路。”“我会走路。”鹦鹉跟着说。马哈哈接着说:“我会说话。”“我会说话。”鹦鹉学得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际之间交流日趋频繁和复杂,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每一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本文拟从三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一、认识说话训练的意义,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二、明确说话训练的任务,挖掘学生“说”的潜力,三、探宄说话训练的方式,全面提高“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说话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来说,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说不好”向“会说”方向转化,促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由此可见,推行说话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全国卷Ⅰ有一道关于“话本”的试题: 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此题重在考查对“话本”的理解,难度不大,答案为B。但许多学生对“话本”所知甚少,特别是对它如何体现市民生活感到茫然,现介绍如下: 话本,原为“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就是“故事”,“说话”就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14.
“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中充分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5.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  相似文献   

16.
兔子的谎言     
《初中生学习》2014,(1):73-73,79
有4只兔子,年龄从1岁到4岁各不相同。它们中有两只兔子说话了,无论谁说话,如果说的是关于比它大的兔子的话都是假话,说比它小的话就是真话。兔子甲说:“兔子乙3岁。”兔子丙说:“兔子甲不是1岁。”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儿童,尤其是牧区来的儿童,由于语言不通,见到老师“害怕”,因而不敢说话;由于不敢说话便很少说话,所以说不好话;由于说不好话便不愿说话;由于不愿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提高,同时思维能力受到了影响,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被老师认为“内向”、“不动脑子”的学生。由此看来,培养胆小儿童说话能力很重要。通过多年的低年级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胆怯儿童的说话能力:①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②发挥班集体的效应作用;③在激励中增强信心;④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说话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但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说话能力训练得很不够,针对这一现实,本人在初中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前两分钟发言的训练策略,通过初一至初三的“敢说”、“能说”到“会说”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并在训练中及时消除学生对发言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如胆怯心理,逃避心理,自大心理,意志薄弱心理等。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既然“说话”是语文四大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理所当然的应让“说”占有一席之地,把“说”跟“读、写、听”看得同样重要,绝不能忽视,更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20.
艺人说话与宋元话本韵散兼用的叙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话本继承了前代的民间文学如变文等韵散兼用的叙述方式,并有所提高,几乎是散说一段必有一次韵语的念诵。这些韵语所用的场所,一是与情节的发展有关系,可以是提起下文,可以是某一转折,可以是总结,更多是故事进行中对某事的慨叹;二是与人物描写有关系;三是描写景物。这些韵语多是习用的诗词、套语,它构成一定的程式,成为一种说话艺人的伎艺,并形成了宋元话本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