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语文单独设科已逾百年. 一百年可以改造一个国家,一百年可以缔造一支国师.但是一百年改变不了我们的语文,抹不去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曾经一次又一次地与人论辩什么是语文,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椎心泣血.在这个泛科学化思潮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不能任凭那些附上了所谓西方现代文明的浮尘,湮没了我们语文古老的国魂.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饱受诟病,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虽然没有到推倒重来的地步,但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一、语文是什么这本不应成为问题,但却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语文与数学的区别,但要说清语文是什么,反倒不容易。而这一根本问题的模糊性,几乎是语文教学所有问题的根源。关于"语文"的定义可谓林林总总,通常,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是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的体会。一、引发问题每节课后,总要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要说的?有什么不明白的?又想到了什么?此种作法旨在让学生重温本课的疑难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在教《保温与散热》时。每组有一杯开水做保温和散热实验。当教者问到还有什么问题时,有个学生提到“我用温度计测量这杯开水,不知为什么现在下部温度低,上部温度高。”此时,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惊呀,我立即让同学们都量一下各杯水上部和下部温度,结果上部和下部水温的确不…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我们教什么?该怎么教?这些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眼下却成了问题,也成了众多媒体以及语文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语文是什么?一个经典性的话题,为什么永远扯不清语文是什么?语文界长期关注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涉及语文哲学课程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二册《小麻雀》的课文与“思考和练习”两者是有矛盾的.请看课文的结尾:“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而“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却说:“根据课文最后几句话,你认为小麻雀后来是死了还是活下去了?作者说它‘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试把小麻雀想说的话写出来.”课文上明白地写着:“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这里是不肯定的语气,有猜测的口吻,而“思考和练习”里却说:“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呢?”这句话与原文的意思是不相一致的.根据“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意思,认为小麻雀后来肯定是活下来了:因为它活着,所以明白了什么,还要求把小麻  相似文献   

6.
语文单独设科已近一个世纪,语文教学也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曙光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受到了多方责难。语文怎么了?语文教学怎么了?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都在探索。本刊特约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长沙电力学院语文教学法教授李维鼎老师撰写了一组文章。作为学术论争,尽管李老师的文章仅为“一家之言”,但我们仍然希望能引起您的某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上,学生分析“画”字的结构,有的说上中下结构,有的说半包围结构,有的说独体字。最后,老师说“画”字是上下结构。“画”字究竟是什么结构?众说不一,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第二册把“习”“冈”归为独体字;第四册把“司”“网”归为合体字的半包围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归划?恐怕也无充分理由能说明白。现在,大家对于将汉  相似文献   

8.
我孤独地走在大街上,没有快乐,只有烦恼,只有苦闷,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理解我,都不包容我?真的,我不明白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天空似乎还是那么湛蓝,白云似乎还是那么洁白,可我的心不再平静。那个周末,坐在前排的女同学对我说:“放松一下,我们去书店逛逛好吗?”多好的建议,我怎么能不去呢?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暖风吹拂着脸,那么温暖。从书店出来,我们谈了许多进入中学后的感受,以及最近班上发生的事,还说到各自的成绩,进步与落后,快乐与烦恼。这有什么错?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老师你那张不怒自威的脸:“你要明白,你现在没有资本…  相似文献   

9.
一直记得读师专时老教授提的几个问题。那次,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为了活跃气氛,老教授在讲完课后说问我们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欣然应允。“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上第一高峰是什么峰?”老教授不紧不慢地说出了问题。教室里立即哄堂大笑,这么老掉牙的问题也拿来考我们。虽然我们不屑一顾,但还是参差不齐地说出了答案:珠穆朗玛峰。老教授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又接着问:“那第二高峰叫什么呢?”这下,我们都傻眼了,因为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答案了。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这个问题我们从来没学过。”老教授依然是笑,并没有说出答案…  相似文献   

10.
新编“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一个新内容——预习。这样以来,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能使教师直接掌握预习的效果。一般说来,预习可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动脑思考,看完一遍课文,就得能说出课文大意。开始,学生往往说不明白,这时,教师就得指导。如果是记事文章,一定要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概况。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193年秋天,在茫茫草地中)、“什么原因”(为照顾三个小病号,保住小战士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然后,再让…  相似文献   

11.
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如何判定词呢?笔者以为可以用如下标准来判断.一、凡是能够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在语言交际中,有些最小的意义单位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这是粉笔”,“那是门”,我们可以提问“这是什么?”“粉笔”.“那是什么?”“门”.“去不去?”“去”.“走不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怕做作文。他们说:“挖空心思也找不到好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学到的词语、写作方法又不知道怎样用到作文中去。”这些意见,触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把范文教学和作文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另一个是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技能。如何才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逐步提高,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呢?我们的做法是:突出重点,反复练习,多设“阶梯”,逐步“登天”。  相似文献   

13.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源已超出了简单的词汇概念而作为某种特定的范畴,或作一种象征或描述一种现象。语文教学中也仅仅相对指出桃花源即乌托邦,似乎并没引起语文研究中更深的探究。 首先我们看桃花源到底说了些什么? 作者构筑了一个桃花盛开的村庄。它的经济形式,似乎只是那种“设酒杀鸡”、“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典型的小农经济。可见陶渊明所理想的是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境界。 这个封闭的桃花村,它的渊源是用来政治避难逃避专制社会的血腥镇压,其实说得更明白些是士大夫文人寻找隐居的理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白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听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仔细一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说明白了吗?”是教者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学生没听明白,那当然是老师没说清楚,或者没提醒学生听,老师可以重说。这充分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大家听清楚了吗?”或者“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往往是教者对学生提出的质问,我已经说清楚了,你什么原因没听清楚?虽然也可以重说,但责备已很明显。学生就是没听清楚,也不…  相似文献   

16.
两种“语文”的混淆及对语文与人文关系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17.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委和省教委下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指出;“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同时又指出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国防、交通等教育“均不单独设课,也不进行考核”。为什么要重视环境教育?重视,为什么又不单独设课?怎样做才算重视?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有个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语文自清末单独设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剪不断、理还乱”的理论争端依然存在,并在不断生成,中小学语文教师时刻都可能被教学实践中各种各样的新老问题所困惑。恐怕谁也无法借我们“一双慧眼”,把种种问题与困惑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在做研究型教师的追求中,我们能不能对天天打交道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多一份宏观把握,多一份行动反思,多一份理性清醒呢?我们能不能以一种研究的姿态走进语文课程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亦步亦趋的案例示范与操作指南中抬起头来,看看百年语文教育曾经走过的路、正在走的路以及伸向将来的路。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从思想品德到科学知识,从课件辅助到声、光、电的随意“袭击”,什么都可以在语文课上插一脚.语文成了一门“四不像”的学科.似乎只要学好了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