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而学校文化中最有活力和最具主体意义的是教师文化。对教师来说,在这种传统教育下所形成的一些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等,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旧文化”的强大惯性,必须进行一场“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构建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新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需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看,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有三大推动力:第一,热情和责任;第二,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第三,学校文化重建。我们以为新课程持续发展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新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校本研究肩负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学校文化。每一位教师都有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先进的文化是一笔财富,落后的文化则成为一种负担。以学校和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究形成的新理念、新方法,可以促使学校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获得基础性的依托。“研究”为“建设”服务,校长和教师可以在这一研究与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吸纳新课程文化。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过程中,经历成长的阵痛和喜悦,达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校本”是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而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强调“校本”,既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重建运动的一种回应,也是新课程推进到一定阶段、取得一定成效后对学校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屈进  蔡平 《今日教育》2007,(12S):36-36
美国西点军校的治校名言是“没有任何借口”,强调的就是一种执行力和执行文化。在当代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何营建学校执行文化,提升学校执行力,增强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是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政策、教育管理与文化分析--社会学传统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研究多采用文化分析的方法。但是这些研究中的“文化”概念本身需要持续不断的分析。“文化”不是一种增加利益的工具,而是一种关注组织内部动力关系和组织外部更为宽广的社会关系的观念或视角。这种关系视角把学校看作场所,文化的塑造是一个社会的和政治的过程。要理解学校教育,就要理解教育文化反映组织动力的方式,以及学校教育在复杂的社会形态中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7.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课堂信息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信息文化是指课堂呈现的文本信息、教师的教授和师生的交流等;行为文化指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的重要标识:从“教授课堂”走向“文化生命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构新的数学课堂有重要的生成意义,它将构成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凸现了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深切期望,反映了当代精神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切体现。因此,要实现学校的特色建设,首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创新。使学校文化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起着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的整合作用,逐步形成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走特色教育之路呢?  相似文献   

9.
朱培干 《湖南教育》2011,(11):36-36
有人认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学校的品格,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和自然生成,是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一种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巨大动力。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校园文化的定位。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育场”,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不仅仅需要单一的“人力”因素作保证,也需要其他方面条件的支持;学校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我国中小学内部,按惯例设置着一系列组织机构,处于学校领导和师生之间,承担着学校内部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职能。这些机构又称为学校中层部门,是中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内部管理质量,也是学校管理传统和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学校内部机构的设置及其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由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不但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师生对学校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基于对学校文化的深刻理解,我校从学校形象和办学水平的高度出发,整合学校文化元素,规划学校发展战略,从多个方面践行文化的内涵。而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教育”,经过研究与实践己成为我校的品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积淀和创新的过程。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文化具有特殊性。我校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被誉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的“旗帜校”、“标兵校”和“示范校”。和许多百年名校相比,我们并不具备深邃的历史质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我们在短短24年的办学历程中,以传承、体验、创新等方式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并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根。  相似文献   

14.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有三大推动力:第一,热情和责任;第二,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第三,学校文化重建。我们以为新课程持续发展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新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杨宗琪 《天津教育》2007,(12):23-24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实践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外在直观呈现方式,更是一种闪烁着综合文化品位的,凝聚教育发展规律和具有哲学内涵、人文内涵的办学精髓。审视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着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着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卢俊才 《宁夏教育》2003,(12):57-57
“会诊”是集专家之智慧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诊断的过程。时下学校教育把“会诊”一词引入,站在新课程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新理念的渗透,是新课程不断实施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将“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进行有机整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校提出“会诊”,其目的和方式是就某一位学生的成长或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露或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集思广益,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和促进教育者的合作精神。把“会诊”视为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必将经历“提出→实践→完善和发展”这三个重要阶段。1.问题的提出。现…  相似文献   

17.
翻开各类教育书刊,有关学校文化的内容频频出现在视野中,文化已经成了当前学校发展中校长们孜孜追求的时尚。于是,“文化”在学校遍地开花.以至于谈到学校成果时,校长们莫不以“学校文化”自居,沾沾自喜。笔者认为,对学校文化的崇尚至少应该是学校发展的一种方向,一种追求.从这个意义讲,值得额手庆贺。因为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信念,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是若干年以后当学校人事全非的时候,仍积淀在学校中持续引领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一、地域维度下学校文化教育的诉求分析 教育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中的“化”本身就意蕴着“教化、教育”之意,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更是教育的源泉。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有其独特性,即学校教育文化是一种信念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武军 《宁夏教育》2005,(11):25-26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所有成员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主题,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专业水平必须达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度——即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有较高的实施能力,而这恰恰与学校文化紧密相连。正是由于校园文化的引领:人性化管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的教育机制,形成了一个学校特有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的群体都成为了教育的对象。移民和边缘群体成员的加入大大丰富了当今学生群体的来源和学校的文化差异。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对于文化的关注却严重滞后,不管是宏观的政策层面,还是微观的课堂互动层面,都缺少对于文化的讨论。教育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路径,从一开始就关注学校内外、教与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力量以及基于文化的价值冲突和权力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