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知识性质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选择进入课程的课程知识也具有了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属性,并且课程知识的选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在其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对课程知识选择进行社会学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TS课程是当代西方科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型。作为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STS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以科学概念和原理等基本知识为主导的STS课程、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交融的STS课程和以社会问题为主导的STS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是STS课程的基本特征,它预示了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些走向,如强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维度,摒弃科学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探究过程"以及关注科学伦理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3.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应用意义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工作过程课程的优化形态,较之于工作过程课程模式具有自身的特性,是职业教育"实践本位""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升华和质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应用意义包括:确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促进了教育客体的社会化、凸显了职业院校的社会功用。构建工作过程知识、整合课程价值取向、发挥职业载体作用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优化路向。  相似文献   

4.
汪丁丁的跨学科教育勾勒了一幅新教育的图景,它以当前教育中核心价值观的失落为背景.基于对知识作为过程和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的深刻理解,重新建构了教育中知识与价值的内涵.这一新式教育是"问题导向"而非"教科书导向"的,它不是某种教育观念运动的产物,而是在求解"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新教育实验.它的宗旨是培养出中国本土社会的"有灵魂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野外生存教育纳入高校课程的背景进行切入,由生命教育理念探析野外生存教学中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价值生命教育、智慧生命教育的表达,认为野外生存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应坚持生命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体验性原则以及全面性原则,通过生命教育内容在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中的渗透,最终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出于对"德育"实施的关注,分析概括了"课程的教育价值"问题的发生、"教育价值"的含义以及现代课程可能具有的教育价值,并着重揭示了我国课程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影响教师教育改革的因素很多,课程是一个关键因素.从当前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与社会背景基本一致,社会环境与教师社会角色的变化促成了课程的变革.当前欧美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经历范式的更替,相关改革以"融合"为主题并呈现出增加实践知识与内容、淡化学科界限、整合教育技术、增强课程的文化内涵等趋势.  相似文献   

8.
儿童具有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天性,自然对于幼儿教育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自然课程的生成是指在幼儿园室外自然环境的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自然需要和感兴趣的自然实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生成能帮助幼儿获得情感、道德、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课程.其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的活动观;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价值观;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相似文献   

10.
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既有与一般高等教育相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且随着当代教育观的转变,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人本取向、知识取向、专业发展取向、社会取向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课程育人" 是课程领域对新时代"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诠释。回顾整个教育发展演化的历史,课程作为育人的最基本载体和实施场域,始终存在着知识的传承与精神教化之间的张力。"课程育人"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兼顾课程的"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实现教学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这既源于课程内容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课程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耦合作用与共鸣,也是课程实施的系统创新过程。课程的育人实践,需要面向意义建构,融合方法创新,加强课程协同,注重课程融合,从而拓展课程生长点,实现课程的思维突破。  相似文献   

12.
价值取向统筹兼顾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建立以"知识、个人、社会"3种价值取向统筹兼顾的实验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等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此改革模式体系包括3方面,一、更新教育观念,以"个人、知识、社会"3种价值取向统筹兼顾为改革原则进行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二、以"知识、个人、社会"3种价值目标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切入点,革新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三、坚持"知识、个人、社会"3种价值目标导向,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这种课程改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阐述中开宗明义地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让课程回归生活,摈弃过去"学科化"背景下,"思品"课与学生现实社会生活基本无关、就教育而教育的落伍课程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课程和教材毕竟是由成人设  相似文献   

14.
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是教学理论背景的转型,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及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育变革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倍受重视.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则少有人关心。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复杂,来自不同背景的合作者之间的沟通事实上非常困难,人的改变过程复杂而充满变数,合作的教育变革中的大学教师应谋求"扩展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此类变革的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育变革内在的复杂性,要求作为合作伙伴的大学教师也要谋求"扩展的专业发展"。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个包括教育背景知识、中小学课程知识、教育变革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等七项内容的"扩展的专业发展"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6.
<正>"教书"只是过程和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体现数学的自然科学性价值、实际应用性价值和美学欣赏性价值,还要在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同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数学教育的全面目标,实现完整的数学教育价值.一、发挥教师人格魅力,让学生成为学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循环递进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始终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术素养这三种取向之间徘徊并处于逐步递进的发展之中.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直接指导并影响了当时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总体来说,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相似文献   

18.
<正>基础教育领域,由于不同的判断主体对教育的期待不同,课程知识价值取向出现了差异,即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回答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直接导致了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知识价值取向名不副实。1.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幸福。功利主义认为,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当国家追求最大的善、社会追求最大的善的时候,一定会剥夺孩子最大的"善"——幸福。在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往往学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本身具备超越时代而不变的性质和价值,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具有时代性和永恒性的事业",那么教育事业是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更加重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足以弥补以往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助学案"的前身是"导学案",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变"导"为"助"。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依托该理论为背景,成此文。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地方.教育是不断改变人生,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生命教育研究,是为了让师生的生命更有尊严、更具价值,让学校的发展品质更强更好.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学校"追求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争做八种人,健全学生人格"的育人总目标;针对不同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需求,制定出有梯度的研究方案,坚持一以贯之地推进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持续深化,达到科学化、人本化、系列化、课程化的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