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因当前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课程内容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并沿着“教师专业成长”主线来构建学科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4月4日至6日,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全国高师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一)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二)新世纪我国高师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三)高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的培养;(四)高师本科《化学教学论》和《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持续推进指向胜任力培养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俄罗斯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秉持“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俄罗斯高师院校积极探索“胜任力导向”的教师培养,构建由一般文化胜任力、一般职业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组成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以有效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脱节的现实难题。俄罗斯高师院校课程改革提出“知识”“能力”和“习惯”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专业性课程与师范性课程的深度融合,以“任务”为纽带组织教学落实行动导向,并以“任务完成度”作为胜任力评价工具,强调体现对话理念的师生双向“反馈”。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开放性的需要,高师“小数教”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新型小学数学教师的需要.就“小数教”课程如何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论述,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提高从教能力,进一步突出”小数教”课程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以学术主义课程论与人本主义课程论、戴尔的“经验之塔”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构建高师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探究式教学模式,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论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其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对教与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体育教学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体育教学论课堂实践性教学面临的困境,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意在使体育教学论体现出师范性、实践性、理论性三者的融合与统一,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对基础体育教育的适应期,高质量实现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高师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转型发展理论 ;其基本内容包括确立创新教育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互动机制、建立符合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 ;其主要措施包括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柔化高师专业方向、建立高师课程创新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培养创新型师资等。  相似文献   

8.
高师函授"生物教学论"课程突出实践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教学论”是高师函授生物学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生物学教师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函授学员的特点以及本学科课程的定位,均要求“生物教学论”突出其实践性。我们应该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育研究等方面增强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高师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主阵地,化学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又是高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开展化学教学论课程设计研究是促进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双重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概念界定和紧迫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设计的具体措施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师地理教学论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诉求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以教学技能培养为轴心,构建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文章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维度"将单一的地理教学论课程内容进行融合与分解,构建了在内容上相互联系但各自独立的六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并设计了实施计划。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对高师教育类课程有效性教学的调查主要从课程和教学两个角度,基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兴趣不高,教育类课程内容脱离教育实践,教育类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改善。针对教育类课程教学存在的现状,我们从促进有效性教学的视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的教学与比较,以及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历史上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思想的检讨和反思,有肋于我们科学在确定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才培养规格。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教专科教育课程建设既要融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体系,又要从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顺应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构建“综合培养、文理渗透、四块结合、五年一贯、预专分段”的培养模式;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潜能;大力推广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加教育学科课程比例;提升学生教学能力的“大专性”和“学术性”。  相似文献   

14.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strategic theme in current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policy debate. Both at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in many countries, internationalisation is stated to be an educational goal. However,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search and research-based discussions tends to be framed b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rganisational perspectives, rather than informed by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There is also a tendency to place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ceptual frame 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worldwide. While such discussions may shed light on various organisational, political or economic issues, this research does not give a pedagogical basis for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articular,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cont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need to be addressed. A series of studies conducted in Sweden 1999–2007 by the authors indicates that the didactical realisation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as an educational goal can be very elusive. In our findings, the concrete content consider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present internationalisation did not follow any clear pattern or goal. Internationalisation was assumed to be represented by some form of ‘general knowledge’ and general human qualities, without conside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stitutionalised curriculum thinking as a basis for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isation was lacking. Concrete thinking was very much restricted to organis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aspects, and thoughts conce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tended to be expressed in idealised and general terms, rather than developed into clarifying and useful specifications underpinned by curriculum theory. Certain consequences ensuing from this situation are discussed, and a curriculum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明显的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应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其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教学,只有构建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才能达到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课程。在该课程学习中,学习者一方面要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同时还要掌握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学习来提高学习者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培养其成为具有适应信息时代从教能力的师范人才。针对目前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从目标、内容、策略、媒体和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并对实验教改的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数学技术”课程模块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确立,使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认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缩短学制的必要性,并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数学技术"课程模块建设方案,说明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性机构,高等学校的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及各项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由于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具有学科专业性强的特点,对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难度凸显。尤其是高等教育课程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方法论缺失,使得对高等教育课程研究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同时无法深入学科内部进行深层次探讨,因此,本文仅对目前高校课程研究及改革中的部分显性问题做一些浅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是切实落实专业教师育人职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商务英语口语为例,从目标确定、内容实施、效果评价三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设计了在抗疫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以此推动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ose aspects of curriculum relating to programmes that have developed across the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divide. It analyses one particular spiritual direction formation programme that has transitioned from a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 in the further education mode to a post-graduate academic programme in a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In identifying the core elements of this formation programme, it suggests several complementary educational approach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formation approach within academic contexts and examines whether these approaches adequately address the breadth of learning styles and rela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 that contribute to effectiv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he article recommends further research to assess the relevance of curriculum design to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demanded of both the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se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