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花》1.找出课文中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并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个中心思想的。答:这篇课文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课文是从“我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花”;“养花可长知识”;“养花须劳动,有益身心”;“养花使人喜悦”;“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这六个  相似文献   

2.
《养花》(第10册)重点点击:“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两句话如何理解?解决方案:老舍先生因爱花而养花,养花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两句话既是老舍先生养花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花儿绽放让人欣喜,花儿死了让  相似文献   

3.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成与预设的问题,是“十一五”期间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研究最多也是争议颇多的课题之一。因为这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也必须正确处理好的问题,所以将“生成”和“预设”作为关键词进行研究的人和学校特别多。因为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教学视听的混乱和课堂教学的假性繁荣。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6.
我们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可以说“不胜感谢”。“不胜”即非常、十分的意思。但有些人将此写成“不甚感谢”,这显然属于错用,这里不仅仅是用错了字,其实应当是对整个词义的理解有偏差。  相似文献   

7.
曹动清 《上海教育》2009,(13):53-53
何谓“活力课堂”?我以为,就是“使课堂充满活力”。它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描述,动态的描述比静态的描述要难,但它更能反映教育规律的特征。也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样的理解太狭窄。“课堂”,是一个“场”,教学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部分,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使课堂充满活力”的主要对象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的层面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的层面也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在做上教,做上学。”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0.
父亲酷爱养花。星期天,父亲做完须做的事,照例一头扎进这五彩缤纷的小天地里,正巧我闲着没事,便自告奋勇当起了父亲的助手。“这文竹喜温、喜阳光,但不能直晒太阳,浇水须见湿见干;这金桔要勤松土,勤剪枝,否则会影响花的生长……”在我这个门外汉眼里,父亲俨然是位“花博士”。  相似文献   

11.
王淦生 《湖南教育》2003,(15):44-44
“现代气息”与“文化氛围”,这应该不是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这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处理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尤其是在书香四溢的校园,这两者当中倘若少了一件,总会使人感到莫大的缺憾。当然,在眼下的中国,倘要使每所学校都充满“现代气息”恐怕还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在那些连老百姓的温饱都难有着落的地方,能给孩子们提供一间遮阳避雨的教室、一副看书写字的桌凳、一位尽心尽职的教师已属不易,岂敢再奢望计算机多媒体塑胶跑道游泳池?故而,“现代气息”的浓淡,还须由当地的经济实力来决…  相似文献   

12.
“过河拆桥”这词儿显然不是个讨人喜爱的褒义词。但若对这词儿换个方式来理解,倒是见着些催人奋进、背水一战的意味了。  相似文献   

13.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专场”?就是辟出一块专门的地方,制定一些专门的政策,提供一些专门的待遇,只有一些专门的人能够享受,便是我们理解的“专场”。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谈“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图通过对以“喫”代“食”和以“吃”代“喫”的分析来理解“吃”表示“把食物放入口中经咀嚼咽下”之义的出现原因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活动 ,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 ,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 ,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 ,直言之 ,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 ,教师也 ;被“入侵”者 ,学生也。“入侵”的方式 ,明的如考试 ,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 ;暗的如所谓的“引导” ,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 ,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 ,学生亦步亦趋地答 ,等其“尽入囊中” ,教师袋口一拎 ,教学任务宣告完成 ,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  相似文献   

20.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广为流传,其中的“存”一直都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可是,杜沛鹤却在《“思念”方觉“比邻”》一文中指出“存”字应该理解为“存想”“想念”。本文主要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依然是“存在”,即“有”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