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方舆胜览》,见其卷首之“录白”应是迄今难得的早期版权史料。此书全称《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七十卷(正编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是南宋进士祝穆于嘉熙三年(1239)编撰的。刊刻后,为了防止他人盗版、剽窃(“翻开或改换名目或以节略”),申请官府保护其版权,并得到了转运司官方榜文的认可。现抄录如下: 两浙转运司 录白 据说太傅宅院干人具告状:本宅见雕诸郡志,名曰《方舆胜览》并《四六宝苑》两书,并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书籍版权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图书的版权页(亦称牌记、墨围)早在南宋中叶就产生,如眉山程氏刊印的《京都事略》一书后有“眉山程舍人宅刊印,已申上司不许覆板”,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印在书上的保护版权文字。而具备现代意义的版权页出现在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若以发展的眼光对现代版权页的内容和形式稍作分析,看出版权保护的曲折历史,也能感受到每一时代的政治文化气氛和书籍装帧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南宋曾极《金陵百咏》的通行版本存在误漏现象。考查其文本特点与源流关系可知,目前所见诸单行本均源于重订本《方舆胜览》。与《方舆胜览》原刻本比对,可据后者还原前者风貌,于《全宋诗》所收九十五首基础上增补三首。余论部分就其中关系复杂的《青松路》《荆公手种松》二诗予以考辨。关于《金陵百咏》与《方舆胜览》关系的探索,可为此类歌咏地方风物的"百咏"组诗与相关地志的关系研究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4.
古籍版本之学,重在目验和实物的考镜,今人难得有这种机会,则可通过阅看藏书家书目、研读版本学专书、参考古籍书影和古籍影印本等方法予以弥补。如清末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对于古籍版本的研究就很有参考价值。《书林清话》卷六有一篇《“宋刻书之牌记”,其中谓:“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  相似文献   

5.
曹洪刚 《大观周刊》2012,(41):41-41
《方舆胜览》是南宋地理总志流传下来的两部之一,其研究的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原始版权概念主要和印刷商、官府有关。11世纪40年代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后,印刷商把图书作为商品谋利。为了垄断某些图书,印刷商依靠官府,取得独家经营权。如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出版的王充著《东都事略》,目录页上注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  相似文献   

7.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金陵百咏》提要:“《新亭》云:‘江右于今成乐土,新亭垂泪亦无人。’大抵皆以南渡君臣画江自守、无志中原而作,其寓意颇为深远。”按:曾极《金陵百咏》之《新亭》,原句为“江左于今成乐土”。《宋诗纪事》卷六十七据《方舆胜览》亦引作“江左”。“新亭”既在“金陵”,古属“江左”,不得云“江右”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方舆胜览》的部分编辑文件,主要是责任编辑陈抗和作者施和金围绕书稿的来往信函,指出优秀编辑是作者的知音,也是书稿质量优化升华的主导方。  相似文献   

9.
《今古奇闻》乃晚清一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下简称《孙目》)及江苏社科院《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下简称《提要》)等书记载,存世有三种版本,一为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东壁山房原刊本,二为光绪辛卯(1891)北京坊刊本,三为光绪辛卯(1891)铅印本。笔者查阅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东壁山房原刊本,书为聚珍版,凡六册,扉页题“上元王寅冶梅氏选”,扉二有牌记“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孟夏开刻”,卷前题“东壁山房主人编次,退思轩主人校订”,前有序言,署“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夏四月上…  相似文献   

10.
叶氏广勤堂是元明间建阳著名书肆,刻书甚多。见于著录和现存的刻本中,最早有刻书家姓名的刻本是元天历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十卷,序后有行书写刻“天历庚午仲夏建安叶日增蒜于广勤堂“牌记。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刻本影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也曾据此本影印出版。刻书家叶日增之名,仅此一见。  相似文献   

11.
叶德辉其人 叶德辉(1864年-1927年),字焕彬,号直山。湖南湘潭人。叶德辉虽在政治上表现得比较保守,但在学术上却颇有成就。缪荃孙在《书林清话序》中指出.叶德辉“精研经义、字学、舆地、文词,旁及星命、医术、堪舆、梵夹,无不贯通”。叶德辉又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校勘、版本目录学家和刻书家。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我国刻书事业的鼎盛时期,建阳作为著名的刻书中心,是当时全国刻书数量最多的地方。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中,曾将宋代建本书籍列为当地"土产",摆在建茶、建盏之前。无独有偶,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罗列当时天下著名的物产,也将明代建阳的书籍,与苏杭之币、扬州之姬、徐州的骡车、无锡的大米、温州的漆器等相提并论。明代建阳刻书业的兴盛,是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客观综合因素所产生的交合作用,也是宋元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宗文书院在铅山县鹅湖寺,淳祐庚戌(1250年)江东提刑蔡杭建,奏请于朝,御书今额。盖文公朱先生、象山陆先生曾讲辨于此。"(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八)则宗文书院实即鹅湖书院,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淳熙二年(1175),  相似文献   

15.
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始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赣鄱大地拥有雅文化生存的优越环境。从历史上看,远古的江西之地本为三苗腹地。战国魏人云:“三苗之居,左有彭嘉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传说舜时三苗迁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江西遂又为百越地。《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江西分属荆、扬二州。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两国在江西境内辗转角逐,形成对峙之势,因有“豫章之地,楚尾吴头”《方舆胜览》之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吞并吴国全部疆土,江西又成了“楚尾越头”。公元前306年前后,楚又灭越,江西全境一归于楚,为“南楚…  相似文献   

16.
谈谈《古今书刻》上编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将明高儒《百川书志》和周弘祖《古今书刻》排印问世。关于《古今书刻》,前有《出版说明》、叶德辉《重刊〈古今书刻〉序》;后有瞿凤起先生《〈古今书刻〉校记》六条,古典文学出版社辑《〈古今书刻〉叙录》九条,以及综合索引。这书的《出版说明》中说:“〈古今书刻〉所作的版刻与石刻的记录,对于目录学者和文化史学者,同样有很多用处。举例来说,都察院刊本记录中有《水浒传》,是小说史上有关这个版本的唯一记载。内府刻本中有《永乐大典》,为我们提供了《大典》曾有刻本(或者只是一部分的刻本)的线索。梧州府石刻记录了元结的《水井铭》,指出这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是中国地志编纂的成熟阶段,不仅出现了许多总记全国州县地理的总志,还出现了大量的专记一州一县,甚至一镇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地方史志。其中以宋代,尤其以南宋居多。现存唐宋地志中,除《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和《吴郡志》等少数地志外,其余地志均记及一州或一县至周围各州县之里程,或称曰“八到”,或称曰“四至八到”,或称曰“地里”,或称曰“道里”,或称曰“境土”。如《元和郡县图志》记苏州“八到”云:西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里。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二百一十…  相似文献   

18.
宋代中国历史地理学文献空前繁荣,流传至今者仍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纪》、《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五部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在中国方志学史与地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代地志学的兴盛首先是国家内忧外患时代政治、军事形势的产物。其次也是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内抚诸州、外控四夷的需要。此外宋代学者乡邦意识的增强以及追求博物洽闻、格物穷理的学术抱负也是历史地理学兴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叶德辉,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他一生著书及校刻的书数百种。著名作品有《书林清话》、《书林馀话》、《藏书十约》等,可是他的品行却让人诟病。叶德辉由于其学品及品行的问题,在中国国学史上少有人提及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清代叶德辉《藏书十约》的深入阐述,总结了叶德辉在藏书建设方面的十个专题思想与体会。通过《藏书十约》,不仅可窥探叶德辉平日整理典籍的方法,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可资参考借鉴的古籍整理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