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爽 《孩子天地》2017,(6):258-259
技工院校是培养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和摇篮,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在技工院校专业体系架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技工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有所欠缺,相应的教学成效也就难以有效提升。技工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合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等多个环节,其应用效果显著。本文即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点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2.
目前,基于SPOC 环境下进行中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学的职业亮点,结合SPOC混合教学模式特点,分析总结应用该模式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模式吸引了很多学校以及学生。本文对基于该模式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SPOC 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对提高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在技工院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原因在于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制定执行,以及职业教育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技工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挑战。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技工院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教学团队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驱动、融入项目教学法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目标,以结合工程实际的课程项目为载体,通过动态学情分析与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建立了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成绩考核体系。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大大增强,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的时代,混合教学模式以传统和在线教学结合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目前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由传统模式向混合模式转变成为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主体地位,将课堂讲授变成课堂讨论和互动,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英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改革为探讨对象,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以促进大学英语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技工院校重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学,因而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应该顺应需求合理进行改革。教师要在教材解读上突出重点,教学模式更要加以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习情况,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技工院校语文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这样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强音 《中国培训》2022,(1):108-111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个通病:对传统课堂模式参与度不高,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诸多难点。2020年以来,以小程序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手段加快普及。笔者结合自己对手机小程序的探索及离散化教学传播功能的研究,在本文中以技工院校英语写作课程为例,分析了通过开发展开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并验证了该模式下离散化教学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黎洁珊 《文教资料》2011,(17):44-46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对语文学习懈怠、厌学的问题。本文从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探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以提高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混合学习为新兴的教学模式,通过问卷、测试等研究表明,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混合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混合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深入理解混合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序列,可为教学工作者在重塑教学结构、再造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参考借鉴。首先对混合学习进行概述,并对课堂观察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教学结构序列框架进行概括总结,提出观察指标体系;利用 Nvivo 软件对混合学习最典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课例进行多维度观察与定性分析,并对混合学习教学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是“H→L”型序列,即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是高结构化与低结构化教学的融合,也是对传统课程教学序列的变革,为“教”与“学”的方式赋予了新内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学习通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混合式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习通教学平台为依托,构建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线上的自主学习必须围绕线下课堂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每个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人教育由此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SPOC和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在分析SPOC环境下的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以SPOC为支撑的成人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现有学习模式进行优化,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混合现实(MR)作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高级发展阶段,以沉浸式、跨时空、强交互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国内外文献分析发现,学界对混合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效果仍有分歧,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为探究混合现实技术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10-2020年间国内外33项混合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实验与准实验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其总样本量为1460,重点从学段、学科、实验周期和学习场所等调节变量进行深入探析。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现实技术对学生学习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提升作用;同时,其应用效果受到学段、学科、实验周期和学习场所等调节变量的影响。依据元分析结论,研究对未来混合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推进学段贯通式MR教学,加快MR与学科融合发展,整合碎片化MR教学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优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如何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利用云学习平台开展线上学习,课上通过参加若干个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内化,课后通过作业等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巩固。对云学习平台的学习数据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活动参与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直接相关,混合式教学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课堂教学到如今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中。面对具有个性化学习差异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全方位设计学习(UDL)的视角出发,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学习风格的调研,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类型,对混合式教学资源分类建设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使用基于全方位设计学习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在线或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行列,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号召,引导学生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更加全面地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教学反思及展望三个方面对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顺利实施和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对混合学习教学设计基本内涵、混合学习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传统教学系统ADDIE模型、基于慕课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模型进行了研究.着重从"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练学"等方面对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设计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混合式教学融合了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的相互结合,提高学习的效率。文章立足于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法律文书课程的实施过程并进行效果分析,为今后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混合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由于混合学习是有机地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因此虚拟学习环境是其必不可少的支撑。在介绍混合学习和Moodle的基础上,提出在Moodle平台上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